2. 在“果酒与果醋的制作”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有关问题:①在发酵过程中如何保证发酵中不受污染?②如何控制好温度、溶氧量等发酵条件?
在学生了解大致制作流程后,教师应及时提示其中的关键操作步骤:①制作果酒和果醋时,要注意对实验用具清洗并消毒,不要对葡萄反复多次冲洗;②最好选用塑料瓶;③注意调控温度和溶氧量等发酵条件;④为了提高制作速度,促进酒精发酵,在发酵前,并加入少量蔗糖;⑤在果酒发酵过程中,应在瓶口安装装有水的弯曲玻璃管,既可防止氧气与杂菌进入,也可以使瓶中产生的CO2气体出去,以减少发酵瓶中的压力;⑥安装果醋发酵装置时,要注意连接口的密封性,以免被杂菌感染,同时要注意进口处与出口处的流速,以保证醋酸的充分氧化;⑦在醋酸的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用pH试纸检测流出液中的pH值,以监控发酵过程的进行等,再让学生按步骤设计和操作实验。
3.这是本模块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教师既要规范实验程序,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说明
实验将安排在秋季的9月或10月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内正值收获季节,葡萄的价格便宜,品种多样;此时葡萄上的酵母菌数量多且生活力强,发酵酿酒的效果好;温度适宜,发酵现象非常明显。
1.3制作泡菜,并检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泡菜制作的原理 2.尝试制作泡菜的过程
3.简述比色法原理
4.尝试用比色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发展要求
讨论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4课时(原理的自学、讲解2课时、学生完成制作泡菜1课时、录像课和交流1课时)
实验建议
1.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自学和操作为主。
2.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先给学生展示泡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依据实验流程设计制作泡菜的实验步骤,并学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3.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应注意条件的控制,防止出现腐烂现象。
4.亚硝酸的测定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如果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可以由教师进行测定,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亚硝酸的存在。
说明
在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时:制备样品处理液时,过滤操作花费时间较长,用离心的方法进行过滤,可以缩短过滤时间,经三次离心后,滤液变得无色透明。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2.1微生物的实验培养
课标要求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 2.说出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3.简述无菌技术的概念含义 4.说出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5.尝试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6.尝试纯合大肠杆菌的基本操作技术
发展要求
说明大肠杆菌培养的条件和实验原理。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4课时(课堂讲2课时;操作及分析2课时)
实验建议
1. 联系“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用实物认识培养基的种类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强调无菌操作,这是进行微生物实验必备操作要求,也是本模块多数实验的基本要求,应该让学生形成无菌操作的行为习惯。
3.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纯化大肠杆菌
4.菌落和菌种的辩认,教会学生能大致区分细菌、放线菌与酵母菌菌落,有些用肉眼不能判断的菌落也可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推断。
说明
微生物实验操作中应加强操作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安全教育。
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标要求
探讨微生物的利用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利用培养基筛选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
2.简述对照的设置3.尝试对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4.尝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
发展要求
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3课时(课堂讲1课时;操作及分析2课时)
实验建议
1.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尿素以及分解尿素的细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实验时应先复习课题1学习过的知识,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操作、制作平板、微生物接种等,联系必修3中“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个探究课题的基础上再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3.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教材中提供的自已感兴趣的探讨课题进行探究。
说明
实验中可设置两种对照,一种是选择培养基不接种,看有没有杂菌的污染,这样就排除了实验组除了接种尿素菌以外的因素,证明实验组的菌落确实是尿素菌形成的;本实验还可以设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接种,排除了实验组除了氶素的选择作用外其他因素的干扰,证明实验结果确实由尿素的选择作用引起的。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标要求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尝试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2.说出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3.尝试用染色法筛选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
发展要求
收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课时建议
3课时(讲1课时;操作及分析2课时)
实验建议
1.纤维素的知识,联系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多糖的知识并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学,学生自学后应该能够说出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物圈中的分布状况。关于纤维素酶的作用,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纤维素酶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
2.结合本专题课题1和2介绍选择培养基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分离微生物的基本思想。
3.实验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实验操作程序,再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规范要求,在设计完成实验操作.
说明
实施评价时,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未接种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d后有无菌落生长,以判断培养基的制备是否成功;重点观察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是否基本一致,以判断接种操作和划线纯化是否成功。
专题3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3.1菊花的组织培养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