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节的概念、术语较多,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可结合练习加以辨析。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本章是在个体水平层面上阐明植物生命活动系统的调节,具体阐述了植物激素及其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及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本章所包括的教学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内容,呈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生长素的过程、方法、成果,展示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其探究思想和方法。而“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活动,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教材内容
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描述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及其机理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体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4.描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5.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
1.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2.学会发现生长素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并能将这些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用于其它研究中
1.教师可将生长素发现的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或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学习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接受科学方法和研究技能的训练。
2.教学过程可采用师生互动式,借助于多媒体或图解,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自主处理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
3.本节课的核心是科学思想的感悟、科学方法的训练,不能把发现史当成单纯的学科知识进行传授。
4.重在训练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物学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推理能力。对于实验设计的改进应该鼓励学生放开思路,不要用“唯一答案”局限学生的思维。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说明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1.尝试建立植物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数学模型
2.应用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特点,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1.可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本节的难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可利用教材中的图解,引导学生认识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不同,从而使学生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茎的背地生长与根的向地生长等实例和教材题图中的曲线理解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原理的二重性。对“抑制”的含义一定要点拨到位。
3.3
其他植物
激素
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1.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类别、产生部位和主要作用
2.列举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实例
3.举例说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1.归纳植物激素的共同特征
2.说明植物激素的相互关系
3.搜集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实际中应用的资料,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归纳得出植物激素的类别、生理作用、产生或分布部位。
2通过多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植物激素的共同特征。
3.查阅、分析相关资料,讨论、评述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实际中的应用。关注植物激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渗透STS教育。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本章将开始从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揭示宏观领域的稳态及其调节规律。本章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内容,是学习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内容的基础。其中,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和认识群体水平稳态的起点;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可以将种群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探究活动,结合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教材内容
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4.1
种群的特征
列举种群的特征
1.解释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概述研究种群各特征的意义
1.说出种群密度的含义及其调查方法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尝试制订种群密度调查计划
1.引导学生回顾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理解种群与个体间的关系。
2.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科学研究方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学中应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至关重要。
3.如果进行室外调查,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组织学生分组并设计好实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序,调查后一定要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1.说出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变化
2.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概述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运用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说明环境容纳量
1.通过实验研究或者是案例研究,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探讨”的分析逐步总结出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实际含义。
2.本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在学习J型、S型曲线时,重在理解曲线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不宜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等问题做过多延伸和拓展。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