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历史科目 >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7)

2012-08-13 17:35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农民阶级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近代天平天国运动更是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不能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

  7、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演变:

  奴隶社会:①夏商周三代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封建社会:四大税种: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及各种苛捐杂税。

  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编户制度)、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其中王安石实行过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2)特点:①由向国王纳贡转向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③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⑥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3)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应。赋税调整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8、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治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例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工业方面,也日益分化成为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的早晚,一旦创立,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冶铸技术的发展为例:商朝时有了青铜冶炼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唐朝的铸造业已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致。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江南地区的矿冶工业、纺织工业、制瓷工业等部门的生产中,某些手工业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拥有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

  (4)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中国的官府工业,历史悠久,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工业的存在。从西周到西汉,主要的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统治者把手工业者集中到官府,以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在官府作坊里进行制造。从春秋末期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不少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独立。这时社会上除了官府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一批民间工业作坊。其时以冶铁业发展最快,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民间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者的发展。到明清两代,官府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间工业则不断发展。这时候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官府工业须有民间工业来支持,而且表现在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让给民间工业了。在这一时期,民间工业经营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某些手工业作坊扩大成为手工业工场,亦即工场手工业开始兴起。中国民间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发展。它所涉及的生产范围,以矿冶、制瓷、纺织业为主。明代中叶以后,某些工业部门的民间作坊朝着手工业工场方向扩展。

  ⑸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职能的变化

  ⑴特点: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⑵职能变化:①战国: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郢等;②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③两宋: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④明朝: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