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成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③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4)综合认识:
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②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③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
④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1)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
(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
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①推翻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