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①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等。
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评价:这种体制在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业失去活力。在农村则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长期落后。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具体做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具体做法:把企业推向市场。
评价: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4、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①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背景
A.经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等,新政权已得到巩固。
B.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影响: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背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B.党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影响:片面求快,急于求成,轻率发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