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涵:表达两个观点,第一,这是一个变化,以前清华自主招生不对往届生开放,今年开放了,因为在发展过程当中形势变了,所以我们相应的政策也要求做一定的调整。以前主要面向应届生,是为了对于广大考生也好,基础教育也好,进行一种理智的导向,我们发现若干年前,包括在自主招生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自主招生呼之欲出,是因为高考的唯分数论的导向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于是说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你只有考出高分,才能进名校,只有进了名校,将来才能有所发展,这样一个链条下来,一考定终身,这一次高考没有发挥好,我下次还要考,这一次差2分没有进清华大学,下一次我必须要多考出3分来,能进清华大学,这样我将来才有希望。
主持人:前几年复读生的目的不是说为了考上大学,而是为了考上清华、北大,是有这种现象吗?
于涵:为了搏一个可能发展得更好的未来,这实际上是社会价值观在教育上的体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说实话。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这些年来,随着各省在招考体制上的变革,例如说平行志愿,包括大学升学率不断地提升,现在大学升学率全国来看,已经达到了70%左右,这个数字在10年、20年前来看是不可想象的,那会儿在10%以下,特别是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仅仅4%的升学率,这应该说这是一个质的发展。现在看来,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的阶段,孩子们对大学的选择更加多样,不光是国内的高校招生名额较之以前高了很多,他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国外就读。加上各省的招考改革,对考生高考填报志愿升学有了更好的保障,在平行志愿当中,落榜的考生很少了,仅存的一些复读生的性质和以往大规模复读的性质取向会有不同,这时候可能真的是第一次考试发挥失常了。不是说孩子们选择复读是因为没有出路、没有选择,当他已经释放掉很多压力的时候,剩下的这些复读生,我们觉得他们是需要机会的。为什么说他一次考试失常了,就只能按照这次考试的分数录取,那一考定终身在他们身上真的就实现了,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过去的一个政策我们也进行了修订,过去为了理智导向,现在我们为了更广泛的机会公平,所以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政策,是与时俱进的。
另外一个我想表达的观点,哲学上也有一句话,每个人有追求自己自由、权利的机会,但是追求和机会是以别人的自由、权利为边界的。我想用在我们现在讨论这件事上一样,应届生觉得给往届生开放了机会,不就是对我们侵权吗?我们机会不就少了吗?其实应届生本身占有机会,不应该以占有甚至是剥夺往届生的机会为前提。所以我们就事论事,就一次考试,一次自主招生的考试而已,在现阶段我们不应该去区分他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的身份,这才是一个机会公平。所以现在我们调整做出这样的政策,应届生也不用觉得自己好像机会少了很多,这其实是增量调整,在自主招生当中,应届生、往届生大家可以享有共同的机会,这才是更好的制度设计。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自主招生是给高校的自主权,来更好地选拔高校想要的人才,今年的招生对象上,清华一直在强调特长生、创新性人才,清华现在选才的标准、方向大概是什么样的?
于涵:清华选才总体上来看,肯定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华英才当然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的,不是说一个标准可以描述选才,例如一个省的高考分数线,就是这个分数线以上才是清华选才,分数线以下就不叫清华选才,肯定不是。我们本着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我们看未来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什么,比如能体现出清华的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追求卓越等等,将来要成为国家的兴业之士,治国之才,学术大师等等,这些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但是优秀人才的多样化程度是很高的,甚至是人人皆可成才,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当中非常重要的。要人人皆可成才,也都有这样的机会成才,我们首先应该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所以大学的选才一定是有很大包容性的,但是这个包容性不代表说,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进。这就是为什么在选才当中要有好的体制机制的设计,有很好的方式方法来体现,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选拔不同领域,不同种类当中的优秀人才。
主持人:卓越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