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访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2)

2013-01-14 16:04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女士专访(右)

  主持人: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这里。

  于涵:对,很大的一个区别。自从有了自主招生,大学可以一部分由完全的被动进入到主动的阶段,大学可以开始主动的去挑选人才。

  主持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学校的标准进行挑选。

  于涵:对,这是一个比较可喜的变化。第二个可喜的变化是,大学以往重点在研究招生政策,现在可以拿出相当的精力开始专注于如何选才,对人才的评价,而这恰恰是人才选拔招录的本质,它的回归。人才选拔招录我们开始说它是整个人才培养当中的一部分,这不是说用一项政策,怎么把学生批量招进来,给他发通知书就可以了。很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甄别,这是大学实实在在招生当中要做的。现在的自主招生当中,大学开始花很多的精力来关注选才,比如笔试,大家都是做一套卷,但是很重要的是为什么采用这种笔试的方式,笔试的方式对于这一部分人才有什么样的区分度,对它的甄别有什么样的科学性体现。那现在不光是笔试,各个大学都来竞争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的研发、设计,例如说用什么样的面试,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怎样有针对性的选拔,对大学来说有不同专业大类,甚至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即使都在学业上,考量的重点也不一样,例如说数学系招什么样的学生?一定是在数学方向有强烈的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那这些学生在我们以往的高考录取当中,通通是总分录取。

  主持人:这样我们可能就会漏掉在特殊方面有专长的学生。

  于涵:其实在我们眼里,不仅仅是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对一个高三生,他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教育的培养,在未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大学专业是不是学这个专业,将来就从事这个职业,可能不是。我们一年有900多万的考生,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表现出对不同专业的发展兴趣、取向、发展潜质,还有个人的个性特色,这些在我们的人才选拔当中应该要给予甄别,我们老祖宗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一定是统一的,不能有所偏颇,一方面我强调有教无类,但是其实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更高层次的,从理念到实践层面的一个体现。而因材施教非常重要的一条,我们想要放在人才招录当中,要做到因材施招,而不是一条线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所以对于不同特点的优秀人才,对于在不同学科专业有取向和潜质的人才,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甄别,这是大家不断在进行的研讨,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以前中国的大学就办好教学,招生就按照高考分数线、按照计划接收学生就行了。

  主持人:其实这对学校的要求更低。

  于涵:对,但是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完全没有实现招选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缺憾,中国的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好,要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好,但在最前端,就是招选人才当中,大学竟然连主体性地位都没有,没有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缺憾。我们对自主招生不要狭隘理解为就是现在的自主招生,现在自主招生被定义为:大学在高考前提前进行的人才甄选,还有人说,现在的自主招生就是一个加分考试。我认为,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但是关键加分是怎么加上去的,此加分非彼加分,我们现在并行的还有很多政府认可的加分,有些加分也在逐渐调整政策,这一定对的,为什么?因为给加分的主体不是大学,而大学为什么要给学生加分呢?显然是在这个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当中,我认可这个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我要给你一定的优惠,在现有的高考体系内,就以加分的方式来体现,如果不是高考体系,就以其他的方式。有专家也说,大学直接录取就行了,那也是一种优惠,就是自主招生能否替代高考的问题,这个是后话。我觉得自主招生实施了十年来带来的这两个可喜变化,第一是真正体现了大学的核心使命,而且给予大学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在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第二,很重要的是,让大学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讲,实际上也是它办学质量,育人质量的一个提升,因为如果它连自己招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都不懂得,如何寄希望于其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这就是大家都在讨论的钱学森之问,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学如果仅仅在后端去培养,前端入口、人才培养环境不优化、不建立、不衔接好,这都不行。它确实是一个重点、难题,迟早要攻克,而现在自主招生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