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慎明:让学生吃到具体的“苹果”
这些年,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在一定时段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但也激起了人的私欲。社会大环境下,大家都接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不是利他的,是利己的,这确实误导了一些人。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陌生人之间怎能信任?
我们所说的“德”,不仅是诚信、公平、正义这些看似抽象的“德”,更是一种普世性的东西,是从各种“德”中共同抽象出的概念。就像水果一样,苹果、香蕉,只能吃具体的,抽象的水果概念能吃到嘴里吗?所谓的公平正义、所谓的诚信,都是像水果一样抽象的概念,享受不了。所以,“德”应该是具体可感的。
学校的德育一定要落到实处,尽量多结合案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中去讲“德”,去教育学生如何辨别是非曲直。
比如,我在北大讲世界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时,学生们问的都是他们最关心的工作、房子等身边的现实问题,讲这些问题就讲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都愿意听。(本报记者 柯进 高靓 张婷 柴崴)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14日第2版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