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之长”的教育期盼——四位基层人大代表谈农村教育发展
在今年全国两会数千名人大代表中间,他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或许他们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他们却是最基层百姓的“当家人”;或许他们说不出多么精辟的观点,但他们却最真实地触摸着祖国的大地。
他们,就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村支书、村主任代表。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四位来自安徽、新疆、江苏、陕西的村支书、村主任,他们用自己质朴的语言讲述对发展农村教育的一片赤诚情怀。
村主任徐淙祥:农村最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我这样讲话,你能听懂吧?”采访已经进行了数分钟,操着浓重皖北口音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主任徐淙祥,突然停下来询问记者。得知记者曾多次到安徽采访,他才放下心来打开话匣子。
“这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改变确实不小。一个是教师待遇,还有农村校舍,变化都非常大。虽说现在农民的房子也不差,但还是赶不上学校漂亮!”徐淙祥一边说一边整理着手边的文件资料。
“您说说咱们村里的情况吧。农村教育方面,村里最缺啥?”记者问道。
“现在,农民最需要农业知识、技术和管理知识,最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徐淙祥的语气半点不含糊。他说,张槐村1400多户人家、5000多个村民,虽然地处平原地带,农民还是“打工为主,种地为辅”。
为啥?徐淙祥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按人口数来说,出去的占三分之一,但是按劳动力来说,外出的有一半多!”
种地收入低,打工收入高,农民心里都有个比较。“比如,年轻人两口子出去干活,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少的也得3万元,但是如果在家种地,三亩地的纯收入只有3000元。”徐淙祥说,因为农民种地收入低,很多人都把土地承包出去了。
为啥出现这种状况?徐淙祥说,如果农民有技术,就能实现规模化种植,一旦受土地流转限制的问题解决了,便能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变。“但是,农民的技术从哪里来?就得靠职业教育啊!”徐淙祥乐呵呵地说。
村支书买买提明:内地高中班能否开到新疆来
全国人大代表买买提依布热依木·买买提明,是新疆和田策勒县策勒乡巴西玉吉买村村支书,他在电话中略显犹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请求。“我的普通话不太好,能听些,说不好。”面对记者,买买提明不好意思地说。他语速很慢,大大的双眼,友好而纯净。
于是,记者只能求助新疆代表团,后在代表团安排的维语翻译的帮助下,开始了这场3个人的专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县里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都开始免学杂费,中小学都有营养餐,也开始实行双语教育。在我们乡,小学入学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99%!”说起维语的买买提明明显自如很多,他开心地向记者讲述着这些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说到兴起时,竟有些手舞足蹈。
上学免费好在哪儿?买买提明心中有一本账: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前,当地一个家庭如果有3个子女上学,每年加上住宿、吃饭,总共要花四五千块钱,而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3900多块钱。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以后,双语人才比较少,老师的汉语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学生因为汉语成绩不好,考不上内地新疆班,有的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些孩子就可能被极端分子利用,当地老百姓对这些都很反感。”买买提明有些担心地说,他希望国家能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双语教师。
对于农村教育的未来,买买提明还有个更远大的梦想:内地新疆班能不能开到新疆来?派内地教师来教学,让更多的新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村支书朱国平:把优秀教师吸引到农村来
全国人大代表、丹阳市后巷镇飞达村村支书朱国平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只有一个身份——江苏飞达集团董事长,这也是他对外最常用的一个身份。朱国平所在的飞达村因为机械装备、轻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早已是“非典型”农村。困扰他们的教育发展问题,也非一般的留守儿童问题,而是城镇头痛的打工子女教育问题。
“我们村办了个光彩学校,是江苏省首家农民工子女学校,专门为打工的外地人服务,现在有1200人左右。”朱国平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只有这么一所学校,投入了300多万元在村里的土地上建设,可以完全满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
按说村民的平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外来的孩子也有学上,朱国平该没啥愁事了,但一说起村里的教师队伍,朱国平就高兴不起来。“我们村总共54名教师,一半公办,一半代课教师。代课老师的收入只占工资总额的30%,公办教师拿70%。很多代课老师很优秀,但待遇不高,肯定不稳定,几天可能就走了;公办教师好点的,也在想办法到县城去教学。”朱国平总觉得,农村招不来好老师,怎么能教出好学生?他让记者一定要帮他呼吁一下,农村教育真要加强,要把优秀教师吸引到农村来,待遇要比城里教师好,晋升要比城里教师快。
村支书叶瑜:期盼农民的孩子免费上高中
推开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土门镇土门村村支书叶瑜的房门,记者着实有些惊讶,眼前这位姑娘微笑着的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未脱的稚气。细了解才得知,27岁的叶瑜是陕西代表团年龄最小的代表,2009年从西安翻译学院毕业后,次年通过招考成为高峪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2011年赶上两委改选,跨村竞选,当选土门村村支书,全村47名党员全票通过。
虽然土门村是土门镇的镇政府所在地,镇里的中心小学、初中都在土门村,但叶瑜还是觉得村里学校和县里差距不小。基础设施条件还在其次,关键是缺教师。“我们主要是通过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和振兴计划招募一部分教师。”叶瑜说,“振兴计划是市里扶持山区发展的计划,定向招录一部分师范专业和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这些教师通过市里的统一考试,和市里签订5年的合同,但是不能随意流动,5年之后就可以转正。即使这样,老百姓还是不太满意。”
由于地处陕南,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土门村的种地成本比较高,外出打工的村民较多。离家在外的青壮年劳力最放心不下的,一个是老人的养老,另一个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娘家在县城的叶瑜总会比较县里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差距,看着住在县城的3岁小外甥机灵活泼,再与村里同年龄段的小孩相比,叶瑜就担忧起来,村里现在只有一所私人办的幼儿园,只有不到100个孩子能入园。
叶瑜就盼着,4%实现以后,国家能给农村学前教育多投点钱,同时减免农民的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如果高中免费了,农民是肯定愿意让孩子读高中的,以后农村的人口素质也就提高了。”叶瑜心中满是期待。(记者 柴葳 张以瑾)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10日第1版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