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敏:德育要贴近学生有针对性
重建中国社会信任,教育责无旁贷。大学无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都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化传统,弘扬一种民族理想、民族精神。在重塑国民精神上,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开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实际,要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中有不少困惑,比如,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但学生走出校园往往很快就被世风所同化。大学既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家园,又是引领社会风气的灯塔,因此,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要往哪儿去,我们的知识系统是如何形成的,要教给学生创造或创新的本领,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尽管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校园无法改变,但大学要守土有责,摈弃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重新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大道德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