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呀小二郎,背起书包上学堂——
小学生“满月”出关,交出满意成绩单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15日讯 大河网报道:从幼儿园到小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从这一刻起,他们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变,人生的首次“换位”也由此开始。开学一月有余,孩子们的表现如何?他们在融入校园生活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了哪些问题?家长们如何做,才能更快地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的生活? 现状
90%的孩子顺利转换“角色”
新学期开学已有一月之余,一年级新生在校的表现如何,是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
十一刚过,建业小哈佛小学校就组织了一次一年级新生老师座谈会,大家发现,90%的孩子都能在两周内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的表现如下:情绪稳定,努力执行老师发出的各个指示,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强;听课习惯好,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发言积极;作业工整、漂亮;每天早上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校。而这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独立性强,生活习惯良好,对学习充满兴趣。
当然,也有个别孩子不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具体表现是,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被家长送到学校门口后哭着不愿意进校门,个别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课堂上坐不住。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或者不停地东张西望,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者听一半漏一半,有些孩子还经常弄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信,害怕学习。原因多数是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是知识积累不够,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感到没面子,很自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很多家长听到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不足,都会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愿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这些认识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验都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
校长张运锋建议,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段适应期。在学校,老师们会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抓好常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堂习惯。作为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后,可以适当让孩子独立做事情,告诉孩子上学了就是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轻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要关心他,仔细倾听他的倾诉,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觉得自己在学校里的一切是受家长重视的。除了和孩子沟通外,家长也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
孩子刚入学,对学校生活不适应是正常的,相信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孩子很快就会适应学校生活。
问题
孩子不独立,家长有责任
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总能看到个别孩子像刚上幼儿园时一样,哭得像个小泪人,甚至大吵大闹不愿意上学。这些孩子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性格较为内向,家长较为娇惯,面对陌生的环境,总有抵触、恐惧的情绪。
如何让这些孩子喜欢学校?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于洁说,有的家长往往吓唬孩子:“让老师批评你!”这样做,会让孩子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恐惧感,害怕上学。其实在上学前,家长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多给孩子讲讲上学的好处,比如上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交到很多朋友等。这样孩子才会对上学产生向往。
设法激励孩子,让孩子战胜困难。因为六七岁的孩子控制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在家中可以为他特别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当他上学没有哭时,就依规定奖励孩子,告诉他,这是你战胜困难获得的,真不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
娃娃长大了,他不再是小朋友,而是一名小学生,与此同时,家长的沟通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做到时时“心有灵犀”。文化路第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白玉说,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么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么教。上学以后,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如果父母一味地指责打骂,其结果是这些不良行为反而更容易成为孩子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坏毛病,并且越来越难改正。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沟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专家介绍,家长要主动、真实、全面地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和老师共同配合,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平时要帮助孩子过好“学习”这一关,在一年级时,家长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拉孩子一把。
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如果教育孩子时遇到孩子有抵触情绪,此时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明白,孩子需要训练而不是训话,需要规矩而不是管制!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