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独木桥’是越来越宽。”1977、1978、1979年连续三年参加了高考的黄雄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黄雄说,当年7月份从雅礼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和十多个同学被派到长沙县黄花镇乡里干农活,下乡才几个月就遇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感到很兴奋,只是认为有机会去试试。”
深感知识不够的黄雄白天干活,晚上抽空看书,开始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生活。而他父亲所在的单位还专门为他们这些下乡“子弟”请来老师“开小灶”。
“老的,少的,夫妻俩,父亲和儿子同进考场的都有。不考外语,也没有分文理科,所有人就是一套试卷。”高考的日子终于来临了,黄雄说,那天是他下乡以来唯一没有劳动的一天。在长沙谷塘公社高桥乡的考点,他们几百名考生参加当年的考试,考生年龄跨度很大,从17岁到40岁都有。
“考试时手老是打哆嗦,不知是紧张还是寒冷。”对当年的情形,黄雄记忆犹新。“当时太草率了。”当年,自认为考得不错的他,在一、二、三志愿都填了清华大学,而且还填写了不服从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姐姐被长沙卫校录取了,而他只能来年再考。第二年高考他离本科线差1.5分,不服气的他再次参加高考,这次他被长沙矿山通用技工学校录取。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