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经不起站”已成为城市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走低。近年来,城市中小学生肥胖率不断上升,体能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不少学校甚至组织不起来像样的篮球、足球比赛。
保卫学生体质,学校和家庭无疑是主阵地。当前,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如何?确保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否落实?学校和家庭在维护孩子体质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调查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
体质与安全:学校选择的两难
调查表明,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加速了人体机能的退化,体质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
王扬是上海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平时酷爱零食,不爱运动,刚满11岁体重就超过了50公斤,父母为此很犯愁。这学期学校开设了游泳课,没想到,王扬没上几次课就摔倒在游泳池边,造成脚部胫骨和脚面骨骨折。
“儿子本来学习就不大好,这一来住院休养至少要3个月,肯定会落下很多功课。实在不行只好下学年‘蹲班’了。”看着宝贝儿子的可怜样,家长既心疼又无奈。
在这起意外事故上,学校与家长虽然达成了谅解,但校长谈起这件事显然有点委屈:“游泳池里外都贴着防滑瓷砖,体育老师每节课都会强调安全事项,这样的事情还是防不胜防。我们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摔得并不重,伤得却很厉害,我们怀疑这和体质较差有关。”
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上海市公布的2010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报告显示,由运动及玩耍打闹致伤的学生中,骨折比例高达5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记者看到,不少青少年学生打着绷带、裹着纱布在接受治疗。据积水潭医院骨科主任介绍,医院每年都会收治很多青少年学生伤病员,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玩耍中动作过大或摔倒等导致了骨折。
为何青少年中的“骨脆脆”越来越多?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院长张钢林分析认为,现在青少年动不动就骨折或受伤,原因有很多,如喝了过多的碳酸饮料导致骨质疏松,进而易发生骨折;由于运动不足,体质下降,骨头的韧性和坚固性大大下降,也容易导致骨折。
“青少年要预防骨折的发生,首先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的强度与韧性,增强骨头的坚硬度,同时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张钢林建议。
为了探讨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深层次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联合进行“中国中小学体育基本情况调查”和“中国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质量调查”,涉及全国15个省、市、区。调查表明,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加速了人体机能的退化,体质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
最近,广州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万双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体重从一年前的4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0多公斤,视力也从近视300度猛增到500度。
“他一到休息日就要去吃‘洋快餐’,不然连饭也不吃了。平时回到家里根本就不下楼,只要做完作业,就守在电视机和电脑前,我也拿他没办法。最近这段时间放假了,我们都想着怎么让他多运动。”小万的妈妈说。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方式已经不再流行。”专家指出,在网络时代,青少年更喜欢从网络获得信息和快乐,比较容易沉溺虚拟时空甚至发展到网络成瘾,网络的游戏、阅读、交友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休闲方式,久坐不动的静态生活习惯逐渐形成。
上述调查还显示,中小学学生在课外和双休日,占用时间最多的是“做作业”、“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近20.2%的中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近一个小时;在双休日,有14.8%的中学生上网时间超过120分钟。
面对种种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学校的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作为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校长们往往因噎废食,传统的春游、秋游等活动已让位于“安全第一”的警示,学生喜爱的户外运动平时也基本不开展。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担心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许多学校现在实行“刀枪入库”的策略,把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体育器械全部束之高阁,甚至出现山羊、跳箱等大件器械放了几年还没有拆封的现象。
“这些都是惹祸的东西,我们平时能不用就不用。现在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弄不好上级和家长就对我们‘一票否决’。”一位小学校长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建议,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用法律武器来厘清家、校、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在平常的管理中做好、做到位,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不是减少学生锻炼的时间。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