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教育部公布儿童学习指南 6岁能做10以内加减就行

2012-05-31 08:28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教育部公布儿童学习指南 6岁能做10以内加减就行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商家的一种忽悠。 CFP供图 

  教育部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专家称,幼儿时期,情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有价值 

  阅读提示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30日讯 大河网报道: (记者吴战朝王灿实习生张丛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不要笑,这“歪诗”的“作者”,是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书山题海里“泡”了多年,“小作者”忍不住“吐槽”。 

  事实上,从幼儿园开始的“超前学习”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日前,教育部公布了旨在指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教育和保育3~6岁幼儿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征求意见稿),从多方面对幼儿培养给出指导意见。即日起至6月12日,该《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日,记者对我省的部分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教育现状】 

  现象一:多数孩子在认知上“超前”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日前,一位小学校长给记者转发了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改编的“歪诗”,并感叹说:“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太大,来得太早。” 

  家住郑州市中原路的李女士,儿子今年4岁3个月,在幼儿园上小班,去年就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今年李女士又给儿子买了7册共1000个字的识字书。“现在,他已经学了300多个,本来也没想刻意教,但后来发现孩子学得特别快,我们就有点‘顺杆子往上爬’,现在每天都会让他识2~3个字。”李女士说。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不少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等到了三年级、10岁左右的年纪,孩子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写作业“老手”了。 

  现象二:孩子们生活习惯上普遍“滞后” 

  与知识性学习上的超前相比,很多孩子生活及与人交往等方面则显得滞后很多。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我们家姑娘。她都快5岁了,特别内向、懦弱,每天在幼儿园都尿裤子,尿完还不敢给老师说。课间活动,她几乎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我也感觉有些小朋友总是欺负她,经常看她脸上、胳膊上被抓得一道一道的。”金水区某幼儿园家长范女士不无苦恼地告诉记者。 

  家长刘女士家的4岁小男孩则相反。在幼儿园里,小家伙从来不吃亏。看到别的小朋友拿有好吃的、好玩的,他伸手就去抢;别人如果不给,他张口就咬。“老师警告我们,如果孩子再咬伤人,就要我们换幼儿园。我们在家里真管教了呀,但是从来都没用。”刘女士说。 

  【政策出台】 

  家长应对孩子建立合理预期 

  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象和误区,《指南》的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它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 

  据了解,《指南》的出台,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指南建议】 

  知识学习少了:5~6岁孩子能做10以内加减即可 

  在幼儿语文以及书写方面,《指南》提出:3~4岁的幼儿只需尝试正确握笔。4~5岁的幼儿,可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要正确。5~6岁时,会正确地写自己的名字,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家长可把幼儿讲过的事情记下来,并念给幼儿听,让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 

  数学方面,《指南》建议:3~4岁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4~5岁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加在一起是5。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5~6岁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习惯培养多了:3~4岁幼儿应知道不跟陌生人走 

  在弱化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指南》对孩子身体健康、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更明确。 

  比如,在“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指南》要求3~4岁幼儿做到: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 

  针对幼儿健康,要求应保证幼儿每天睡眠11~12小时。 

  另外,在培养幼儿审美、开发幼儿科学兴趣等方面,《指南》还提供了许多具体建议。如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等。 

  对成人也有要求:应该蹲下身给孩子说话 

  除了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外,《指南》还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不少要求。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和打骂;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同时,《指南》还建议成年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公众场所不大声喧哗等。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应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专家意见】 

  新规有望促进 

  孩子全面发展 

  “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普遍有些‘本末倒置’,《指南》的出台有利于抑制幼儿园小学化、超前教育的倾向,使学前教育回归到本来的面目,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郝森林认为,在幼儿教育中,知识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与其相比,情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有价值。他表示,怎样将《指南》的建议落到实处,是家长和老师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另外,郝森林也指出,幼儿教育同时应该承认差别,做到既不“拔苗助长”,也不“因噎废食”。 


广告资讯: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