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但限制对外贸易,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概况和特点
(1)发展概况
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两宋: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①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⑴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种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⑵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