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等(23个):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贵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辽宁大学、华侨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
1、山东大学:
2、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开拓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的重点大学。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得天时、占地利、顺人心,充分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教育部的定位是:“要将新的武汉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除军事学科外,其它11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都有,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门类的学科。共有100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近9千人。武汉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已有99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8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7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省部重点学科45个。
学校现有教师5千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千余人,博士生导师46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21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近十年来,武汉大学完成了数千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00多项成果获各项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2项,省部级奖励574项。学校先后申请国内外专利455项,其中发明专利274项,获得专利授权190余项。据中国高校科技网公布的结果,在2000年1月至10月教育部直属院校SCI论文统计排行榜上,武汉大学进入前10名,居中南地区高校首位。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199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武汉大学发表SCI论文位于全国高校第10名。学校以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1995年、1998年两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3位。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学校网址
3、中山大学:
4、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是生命科学学院五个系科之一,它于1986年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时,由原来的微生物教研室和病毒学研究室合并而成。微生物学专业是国内建立最早、课程设备最完整的专业之一,微生物学集中在微生物生理及微生物分子遗传两个方向;病毒学专业集中在分子病毒学、昆虫病毒学、植物病毒学、病毒生物工程等方面。经修订后,主要包括以下研究方向: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微生物遗传学及遗传工程,其主要的课程有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遗传工程进展、现代微生物学题。全系承担着微生物学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还负责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本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复旦有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王鸣岐、盛祖嘉、李君璎等教授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本系拥有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所需的设备,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省市部委的重大科研课题,从1978年以来,已发表350余篇论文,22项国家、省部委奖励。出版教材40余本,其中《微生物学教程》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本系现有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副教授6名。现任系主任为宋大新副教授,副系主任为徐德强副教授。
5、南开大学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是一支人员精干、梯队结构合理、素质水平高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长期的科研工作使微生物学科形成了分子病毒学、现代真菌学和资源细菌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以及微生物工程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微生物细菌采油研究,杀虫微生物基因分型、遗传改良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分子病毒研究、真菌多糖抗肿瘤、抗衰老以及疏水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中药成分的超敏感度免疫学分析法以及病原菌抗药机理的研究等多个领域,并建立了基因组学、分子病毒学、现代真菌学、石油微生物、杀虫微生物、微生物酶学、微生物资源等七个研究室,承担着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联合项目多项,年立项经费约250万元。
6、云南大学
7 清华大学
”
”
9、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2个(含自主增设27个),涉及一级学科5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7个(含自主增设27个),涉及一级学科70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另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13种,分别是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体育硕士等,此外学校还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现有1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2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1个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和21个浙江省B类重点学科,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富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系列。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人才培养(基础教学)基地14个。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和整体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八字方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2002-2004年第一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有5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12个一级学科进入前三位,24个一级学科进入前五位;最近完成的2006年第二轮第一批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有2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6个一级学科进入前三位,14个一级学科进入前5位。浙江大学学科队伍整体实力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3名,浙江省突出贡献专家15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4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0余名,各学科共有在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50余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620余名。为全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研究生1500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9000余名,另有专业学位研究生6000余名。目前每年招收博士生1500余名、硕士生4000余名,较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截至2007年学校共有30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9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创造了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凝聚了一代代学子和众多人士的心血。阔步走向新世纪的浙江大学,面临着弥足珍贵的重大机遇。沐江南地域之灵气,循求是传统之文脉,我们要创新体制、精研学术、彰显文明,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追求教育卓越,使浙江大学成为群贤毕至、人才荟萃之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10、四川大学11、厦门大学
12、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南北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汽车学院);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博士点,175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1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2个本科专业。
14、中国农业大学
” ”
16、南京农业大学
1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58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人数31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专业技术人员250人左右;在学研究生337人及部分客座流动人员。以微生物所第一任所长戴芳澜院士以及邓叔群院士、阎逊初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是我国真菌学、放线菌分类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典著作至今仍在微生物学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以方心芳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工业微生物学家为我国微生物发酵产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多年来,我所科学家在植物病毒、医学与动物病毒以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在国际国内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颇有造诣。
根据中科院创新试点工程的要求和微生物所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了以微生物资源、工业与应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为主要研究领域,旨在建立从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努力为提升我国微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目前研究所拥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拥有亚洲最大的具有40万号标本的菌物标本馆和一个国内最大的具有17000多株菌种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批准的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单位。同时还有一个藏书6万余册的专业性图书馆。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所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73项,其中国家奖28项。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杂志《Cell》和《Science》等,出版专著115部;申请专利228项,授权123项。在微生物研究所挂靠的单位有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微生物所和上述有关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菌物学报》及《生物工程学报》。
18、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125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以“生态校园,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蠡湖新校区。
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半个世纪的独立办学,江南大学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科研、教学、服务均得到社会公认,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设有 18个学院,共有6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近20000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7000余人。200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之一,网络教育学院学生15000余人。学校还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莱姆顿学院。
学校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5500余人,学校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省二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二。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1项;江苏省教学名师4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得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建成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5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得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另外,还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8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现有专任教师156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人,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个。由5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建有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有3个国家、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库整合及共享信息平台,拥有电子图书160万种。“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国家、部省市科研项目1000余项。共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1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00多篇。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935亿元。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49篇,其中SCIE 403篇,EI540篇,ISTP 206篇。2008年,申请专利 827项,其中发明专利411 项;授权专利254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申请和授权专利数在全国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江苏省沿江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学校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甘肃、河南等省的20多个地市开展全面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首个农产品加工研究院。
学校注重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成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无锡国联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各学院也建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会。宝洁公司、东海粮油、希捷公司、中国电信等一批著名企业和荣智权等一批社会名流都在学校设立奖学、奖教金。
学校与国内外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自60年代开始,就接受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现有各类留学生近450人。学校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政府、机构开展教学科研合作,100余名国外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休麦克教授获得2007年“国家友谊奖”。学校每年举办多场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会,已逐步成为食品、生物技术、艺术设计、轻纺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独立办学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学校办学的执着探索和成果积淀,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江泽民同志在办学百年庆典的贺信中勉励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传播先进文化,增强创新能力,攀登科学高峰,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来校视察并题词:“造就优秀人才,促进轻工业进一步发展”。荣毅仁副主席生前长期担任学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他曾为江大题词:“培育人才,为国为民”。
“十一五”期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学校将通过全面实施“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的发展方略,为把江南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19、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
20、华东理工大学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