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态度:正视并反思侵略历史,勇于承担历史责任。(2分) 积极意义:有利于遏止德国新的纳粹主义,在国际上树立德国的良好形象(2分)有利于德国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和解、团结与合作(2分)有利于德国社会正常发展(1分)有利于欧洲社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4.(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化元年(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646年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
材料二 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钾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他穿着唐玄宗所踢朝服朝见天皇,天皇赞口不绝地夸难其朝服的优美雅致。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二月间,天皇下招,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冕),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
材料三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在一次外交谈判后讲起了日本的服装。
李鸿章:“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如今却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我国旧服宽大而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到无限回报。”材料四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多向交汇型文化”,中国是“单向幅射的传播型文化”,那么日本则是“由外向内的吸附型文化”。善于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是岛国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哪些唐朝律令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唐朝服装的原因,并分析其实质。(6分)简要列举当时日本在文化上还在哪些方面学习大唐文明。(5分)
(3)材料三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反映了双方有什么分歧。两者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日改革的什么差异,这种差异又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12分)
(4)对材料四中中日文化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试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均田制;租庸调。(3分)
(2)唐朝服装“优美雅致”,统治者的提倡与推广。实质是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先进文化。(6分)儒学、佛学、文字、书法、建筑、节日、饮食、习俗等等。(任答正确的五点给5分,总分不超过5分。)
(3)分歧:李鸿章坚持民族传统服装(或文化),森有礼放弃日本传统服装(或文化),改学西方近代服装(或近代文化)。(4分)实质差异:中国洋务运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4分)影响:中国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梦破产;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4分)
(4)同意对日本文化的评价,不同意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单向幅射的传播型文化”,中国文化还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如中国古代学习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分)(本小题观点不设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兵器
轻工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中国的世界记录》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唐宋) 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成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
——沈毅《中国清代科技史》
材料四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科学史家统计,从1851年到189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