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招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7)

2013-11-25 11:46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马涛:文理不分科是为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基础全面的学生。在现在的高校常常可以看到,理科生人文素养很欠缺,而文科生则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我们不希望培养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自理自立”的学生,所以文理不分科,是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虽然统一高考不分科,但学业水平考试是分科的。这便于高校招生时,能够通过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了解学生的特长、学科性向。这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一个观念,即高考招生不能光看高考成绩,而应把各种考查结合起来,这样的考查也能更科学。

  减负是这次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利用多次考试、等级考试、社会化考试等,来改变分分必较、一次考试压力过大的现象。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也是学生愿意的。所以减负要减掉的是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比如他们没必要为应对高考在毫无价值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变成“考试机器”,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使学习变成有价值的“负担”。

  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决定》明确为“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为什么把“外语”明确提出来?在操作中将面临哪些难点?

  戴家干:现在我国的高考实行一年一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防止偶发情况影响考生发挥,降低高考风险,缓解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一年多考。当然,这在技术上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所以需要先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通过考试机会的多次化,可以有效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缓解考试科目过于集中的压力,减少一次考试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实行多次考试,还可以有效提高考试对该学科教学的反拨作用,将终结性评价改造为对学习具有指导作用的形成性评价,将“对于学习的评价”提升为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的“为了学习的评价”。

  马涛:单独把外语提出来,是因为外语社会化考试在国际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技术上也是可行的,标准化测量比较可靠。

  另外,外语考试应该以能力为本,不是考知识点。外语学科的工具性特别强,在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而且分分必较,是没有必要的。从现在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对此也是比较赞成的。

  在操作中,可能最大的难度在于地区的差异性,在目前阶段还是要强调因地制宜,改革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齐步走,必须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