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上海:学业考替代自主招生初试大学态度不一(3)

2013-09-05 11:26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保留方2】高校自主招生权又缩水了

  部分高校负责人和学者对于学业考的改革前景并不看好,甚至认为有损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10年前探索招考制度改革,高校好不容易拿到了一点点招生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命题选拔人才,现在,这个权力看来又被收回了。”有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以沪上复旦、交大、同济三校为例,复旦的千分考、交大的“华约”和同济的“卓越联盟”考试经过近年的命题,形成了初步特色,彰显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不同的要求。但今后,命题又将回到权威考试机构手上。“退回到统一命题,和高考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一位高校分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主招生是面向全国考生的,充分考虑到公平因素,不少学校非常信赖笔试成绩。“实行一张卷的好处是,能看出一个学生在全国同龄学生中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因此,有的学校在确定自主招生对象时并没有单列各地招生计划,而是纯粹按分数从高到底排列。“今后,针对上海地区的自主招生可能会单列一块,而机动的招生名额可能会变成计划招生名额。”

  学业考定位引激辩:过关考,还是选拔考?

  高中教育到底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后备军,还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如果是前者,那么高中就是一个选拔教育的过程,学业考试也必然如此。但如果是后者,那么学业考试就是一个达标测试,必须让90%的学生毕业……

  在此次学业考改革方案出台前,包括高中师生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把这个考试等同于过去的“高中会考”。但实际上,把学业考成绩用于高校招生,说法并不新,也不是第一次提出。

  从2009年上海正式推行学业考开始,这个升级版“会考”的设计初衷,就是和高考改革探索相挂钩。“按照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招生的原则,使之逐步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依据,并且使之能够未来逐步取代高考。”这就是当时本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出学业考时,对于这个考试目标的解释。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探索长期以来一直未有突破。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