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 通讯员 魏颖)昨天(21日,下同),北京海淀区假期实践创新之旅中,100位中小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在“心理梦工厂”展览中,通过各种实验,学习生物学、神经学基础上的心理学知识。这是海淀区文明办今年暑假在全区组织的“快乐志愿行、共话中国梦”假期主题实践活动之一。
活动现场,一位小学生将头放到两个弯曲的自来水管组成的装置中,“自来水管”其实是音箱,分别用缓慢节奏播放数字和文字单词的朗读声。小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听清。原来这是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的一个经典试验,说明人的注意力中存在“过滤器理论”,即信息进入神经系统之前,会被过滤阻挡掉一部分。
“原来如此,难怪老师说上课不能三心二意,不专心听讲就听不进去。”小学生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以后可得乖乖听课了。”
研究人员还为同学们设置了30余个体验类的心理游戏,普及心理学知识、揭示心理学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在“喊出你的压力”实验舱,孩子们用最大力气喊叫,看着屏幕上模拟的墙壁裂开、倒塌,玩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主动调节过大的压力。“记忆力实验”中,孩子们知道了机械化的“工作记忆”即使重复练习也不会有进步,只有主动学习形成的记忆,才能长久。来自马连洼街道的高中生小伟感叹着,“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看来早就知道这个秘诀。”
“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吐气,让心情放松。”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一位学生正在将心情通过电线传递到面前的电子显示屏上。随着他的心情越来越平和、安静,显示屏中展现了阳光照耀、荷花绽放的美景。另一位坐立不安的小朋友,传递到显示屏的心情画面,则是阴雨连绵。“好心情就像美丽的风景,带给自己和别人健康与快乐。”老师的解释令同学们频频点头。
此外,中科院心理学博士还为大家做了《心理学眼中的星座》的主题讲座,从大家感兴趣的星座说起,介绍了心理暗示对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影响。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