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奠定人才基石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循环经济零距离”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一项具有8年历史的专业实践项目。每个假期,指导教师都带领学生们奔赴我国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城市,深入政府部门、工矿企业、工业园区,考察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夏天,环境学院2011级学生高琰昕跟随循环经济支队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对园区内乳制品行业上下游和物质流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实地考察行业的经济、环境效应后,高琰昕在调研报告里认真地写下了乳制品行业产业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案。“虽然我的建议不一定真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我的所学让我有一种言说的冲动。生态文明建设对我来说,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能做的该做的事。”高琰昕说。
20世纪70年代,我国设立第一批与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教育体系,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网络,为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输送了许许多多环保科技和环境管理专业人才。
几乎与此同时,大学的非环境专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帮助培养了大批具有环境意识的新型人才。
陕西省丹凤县北赵川镇,地处秦岭深处,境内的武关河、赵川河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多年来,村民不具备环保意识,多少代人传下来的习惯,都是把垃圾就近扔到家门口或是河道里。当地的田间、地头、山脚、河边,难以回收利用的垃圾随处可见,气味熏人,空气和水源都受到污染。
2009年,大学生村官李凡来到北赵川镇后,被镇政府专门抽调为兼职的环保干部。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李凡利用所学知识,改建民居,广栽树木,还给每家统一设计建成了三位一体厕所,既有厕所,又有猪圈、沼气池。最有特色的是在村子里摆放了蓝色的垃圾箱,聘用专职的保洁员,负责按时清扫街道卫生、运走垃圾。由此,北赵川镇还成为了当地首个“省级生态示范镇”。
认真理解、宣传和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帮助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逐步放弃陈旧发展观,进而争取生态环保、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政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许多多个像李凡一样的大学生村官,让人们看到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给生态带来的积极变化,也让高校看到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果不注意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太阳能板和散落各处用于掩埋蓄水池、水井的小土包,这所学校与其他高校校园并没什么区别。
一组数据却显示这所全国节约型校园建设优秀学校的与众不同:自2003年以来,学校在校园规划、顶层设计、基本建设、大项维修各项工作中共安排了20余个节能减排项目,可以做到每年节水40余万吨,节气518万立方米,直接节约资金约1200万元。
回顾绿色节能校园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认为,学校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教育效益。
“学校的低碳行为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生态文明观、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又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王玲说。
生态教育贯穿教育全程
跨学科通力合作,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既丰富扩展了教育的服务范围,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是“环境教育”。
1980年,我国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首提“环境保护”字眼,正式开启了官方文件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先例。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及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生态的渗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选修课。1992年,原国家教委又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环保知识和教学要求。2000年,教育部与环保部合作,推进绿色学校表彰工作。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课程文件——《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同时发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也对提升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副教授田青对30多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发挥的作用表示肯定,但她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校环境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多集中在环境保护教育上,忽视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环境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培养等问题表示忧虑。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利华发现,从我国的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级教育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内容虽然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缺乏衔接,教学存在随意性。王利华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种临时性、短期性的策略,而是纵贯历史、现实与未来,立足于中华民族永久生存、社会经济持续繁荣的长远战略抉择。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统工程,它所关联的问题非常复杂,远非某个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王利华说。
早在2008年,在王利华的牵头下,南开大学来自历史、经济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多个学术团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新主题,首度“牵手”,依托学科集群优势,开展了中国社会生态史、世界现代化进程、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工作,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群策群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跨学科通力合作。表现在教育上,我们需要的是综合的生态教育。”王利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非常关注。在葛剑平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而是一种中国民族文化、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葛剑平建议,国家应通过综合的教育途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人”的问题。具体来说,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强化学校教育,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各级各类学校把生态教育的内容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中。二是将生态文化、生态知识教育纳入政府部门人员的岗位培训中,以生态文化理念引领政府绿色施政。三是建立网上和实体两类生态文化共享平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提升公民生态文化素养。
“生态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最终一定要依靠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知识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把生态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葛剑平说。(本报记者 张滢)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14日第3版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