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教育: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2013-03-15 09:27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2013年1月,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雾霾持续数日笼罩我国中东部地区。全国74个PM2.5浓度监测城市中,33个城市的大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超过300,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一些城市则达到最严重级别…… 

  3月,两会期间,雾霾、沙尘天气又袭北京。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感受到:虽然距离“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但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 

  然而,挑战中也不乏机遇。出席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极端天气在让人们生活大受影响的同时,也推动国家加大对污染的综合治理,倒逼产业转型,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局面。 

  文明的进化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当前和未来,教育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发挥最大价值,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面向未来作出长远选择 

  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雾霾过渡到生态文明建设,也许有些突兀。但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则具体又着实令人动容。这句话,来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党代会报告少有的叙述方式,动情地为每一个中国人刻画了生动而美丽的愿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教授李宏伟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说。 

  在李宏伟看来,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命题。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地球生态环境全面恶化与工业文明大举扩张如影随行。日益严峻的形势,迫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去,重新思考和调整一度被严重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李宏伟说。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看来,生态文明是个现代文明概念,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这样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走在了时代前列,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王玉庆说。 

  高校科研贡献智力支持 

  为整治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11月5日,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国祯主持完成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玛曲)生态修复及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专家组的结论是:“项目的实施很好地建立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模式及技术,有效地提升了黄河源区的水源补给能力,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湿地是俗语中“九曲黄河”的首曲,一直以来享有“黄河之肾”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当地90%以上的草场曾呈现过退化趋势。正是在杜国祯教授“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的大声疾呼下,玛曲湿地的生态保护问题才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杜国祯教授的努力只是兰州大学直接助力地方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农作物和牧草资源有效利用、生态农业研究、旱地农业研究、城乡规划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生态移民等诸多领域,兰大的专家教授都位列其中。以较宽的口径看,在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的项目中,和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超过了2/3;在兰大的科研项目中,这个比例则超过了一半。 

  “发挥绿色示范作用和辐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高校应当主动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兴鹏说。 

  实际上,兰州大学的努力也只是高校及其下属科研机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一个缩影。当前,不仅是生态保护领域,在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上,从生物工程,到新材料、新能源,再到光电子、软件、科学仪器仪表等高新产业领域,发挥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处处闪现着高校的身影。 

  从长远来看,高校科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不能只着眼于现在,更要放眼未来。那么,未来到底长啥样? 

  “将来有一天,一进入崇明岛,手机上就会收到崇明岛的负氧离子含量、PM2.5数据,沿途行走,128个相关数据会根据所在地及时更新。同时,还会计算出沿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为未来的崇明智慧生态岛描绘的蓝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身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的吴志强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将世博的一些先进生态技术进一步提升利用上,崇明智慧生态岛就是他的项目试点之一。而在他身后,站立的是一个日益兴起的强大科技领域——生态科技。 

  在吴志强看来,生态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将为我国今后的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则是生态科技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