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记郑州市十二中援疆教师马春堂

2012-10-17 10:2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郑州市十二中援疆支教教师马春堂接受记者采访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马春堂老师在课堂上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马春堂老师和儿子一起放学回家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辅导作业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备课

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甜蜜幸福的援疆一家人

  编者按:为全面反映我省新一轮教育援疆工作成果,展现我省援疆教师风采,10月14日至21日,郑州市教育局将组织部分新闻媒体采访团,赴新疆哈密地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开展专题采访活动。在天蓝、水碧、山青、草绿的天山脚下,采访团成员将走访学校,深入家庭,对话新疆和河南郑州两地教育工作者,倾听各族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心声。

  本网记者孙宏伟作为采访团成员之一,也将亲身感受郑州援疆教师在新疆的教学、学习、生活等情况,以期让广大读者了解、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认识,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今天将推出““大爱寄天山,丹心育桃李——河南教育援疆系列报道”之“一家人援疆 大爱无悔撒天山”。

  (本网讯 记者 孙宏伟)10月15日,河南郑州教育援疆媒体采访团抵达哈密市高级中学,对郑州名师送课进行采访报道,期间一个默默为采访团协助采访忙前忙后,并操着一口河南口音的教师闯进了记者的视线。经过前方指挥部的介绍,才知道,他是郑州十二中教师马春堂,为了支教,他舍弃郑州舒适生活,拖家带口来到哈密。这里面究竟又有怎样的隐情,他为何又拖家带口呢来到此地?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走进一个朴实、善良的家庭,走进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支教教师马春堂的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0年初冬,得知河南教育援疆郑州十二中有援疆支教名额之后,正在组织班级学生参加秋季运动会的马春堂老师立刻求证这个消息。核实后,马春堂非常高兴,毅然第一个报了名。后来校长非常认真地反复问他想好了没有,与家人商量好没有,他都回答得非常干脆,没有丝毫的犹豫。 

  马老师深知,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片沃土孕育出了甘甜的哈密瓜,圣洁的天山雪莲,美丽的达阪城姑娘,吐鲁番的葡萄。这片沃土出现在李太白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里,浮现在“轮台一夜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里。这是他早年向往的地方。

  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儿时,没想到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新疆太远、太乱,生活肯定艰苦,双方老人年纪又大,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加上他本人身体又不好,家人怎能不担心呢。马春堂给家人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为了让他安心援疆,把经营多年的服装店也转让了出去,一心一意地照顾家和老人。

  就这样,马老师踏上了援疆支教的征程。

  适应新环境,转换新角色

  2010年12月底,马春堂作为第七批河南援疆干部队伍的一员抵达了期盼已久的河南对口支援地——新疆哈密。

  不到哈密领教不了什么叫做干、冷,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还是感觉透骨的冷,晚上睡觉时喉咙、鼻子太干,早上起床后喉咙里咳出的、鼻子里擤出来的都带血,以致于马老师到哈密的前两个星期流了几次鼻血;时差,和郑州时差近两个小时。但是马老师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踏着积雪,顶着严寒,走访、慰问群众,看望孤寡老人,并踊跃为困难群众捐款献爱心。虚心向当地群众学习,调查调研了解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教学和生活中来。

  哈密市高级中学是哈密地区唯一的一所汉哈合校的高级中学。到哈密市高级中学后,学校领导给马春堂老师分了高二年级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课,正课文科班9节,理科班8节,每周5节早读辅导,两节午读辅导,班主任又给他安排了一节自习辅导课。除了这些工作之外,他还担任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工作,负责协助教研室主任搞好学校教师的理论培训,教学研讨,教师论文的审核与评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学科竞赛,以及优质课、观摩课和公开课的组织与评价等工作,角色的转变和忙碌的工作,让马老师忘却了思乡之苦,不再感到孤独。

  课堂上,他从茫然到自信

  “这位是从河南来的援疆教师——马春堂老师,这一学期他将教我们英语课,大家欢迎!”站在12-7班的讲台上,听着下面稀稀落落的掌声,看着下面形态各异、目光游移的学生,怎么也与他想象的情景对不上号,既没有见到新老师的好奇与兴奋,也没有渴望知识的一双双大眼睛,这着实让他有点茫然。

  “Well, I’m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teach you English. Today we’ll learn the first unit …”,  “老师,说汉语,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再重复一遍好吗?”“听说你是从河南来的,给我们说河南话吧”“老师,我要去厕所”。。。。。。

  尽管当地的老师们告诉他这儿的学生基础有多么的差,学习习惯又有多么的不好,尽管这个班的课代表课前就告诉他这个班有80%的学生已经放弃学英语了,但他还是对眼前的学生的表现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怎么办?”下课后,他在脑海里反复地问自己,是随波逐流还是迎难而上?是就此放弃还是力争有所作为?

  失败的第一节课让马春堂老师反思,自己真正地了解学生吗?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学英语呢?在学习英语时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他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情,同学生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学生基础差,单词不会读,记不住,马老师就从最基本的英语音标开始教起。有位老师听了马老师的课后,由衷地对他说“马老师,你真有耐心,怪不得学生愿意上你的英语课呢!”有个叫乃比江的哈族学生,英语基础特别差,上课又好动,经常被老师撵到教室后面去。马老师同他交朋友,对他学习上鼓励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帮他分析原因,树立自信,后来这个学生在英语课上抢着回答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的不对,但马老师从来不批评或嘲笑他,总是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耐心的校正。期末考试时,乃比江学英语以来第一次考了50多分,他从家里拿来了大红枣来感激马老师对他的帮助。而马老师所教的这两个班级比同级段的平行班平均成绩高出了4、5分,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上了英语课,这是马老师最感欣慰和骄傲的。

  面对家庭,更多的是愧疚

  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夜深人静时,对家人的思念挥之不去。挂念年过八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牵挂就要考英语四级的上大二的女儿,想念家里家外都要一个人扛、身体又不好的妻子,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今年就要参加高考的的儿子。

  2012年元月13日马老师下了火车,回到郑州,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看到妻子消瘦的面庞和青黑的眼圈,他非常地心疼。当他听女儿叙述儿子的病情及妻子在家所承受的压力和所作的难时,他泪流满面,面对妻子,他更多的是愧疚。

  原来,2011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儿子下晚自习回到家,刚喊了一声“妈!”一米八二的大个子就一头栽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妻子看到这种情形吓得不知所措,女儿也吓得大哭。娘儿俩又是掐人中,又是喊,又是拍,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儿子终于醒了,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好累!”那一夜妻子和女儿都没有合眼。

  第二天,经过各项检查和专家的诊断,儿子被确诊为迷走神经性晕厥。据医生说这种病常见于青少年学生,主要由于学习紧张,情绪不好,发育过快,及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发病时血压过低,脑供血不足,心跳过速,致使晕厥。目前这种病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和药物来治愈,医生建议暂时休学,加强身体的和心理的调养。听说不让上学了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妻子拗不过他,只好给班主任打电话,让班主任多费心。从得病到马老师回家,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儿子发病十几次,头上因为栽倒磕了几个大包,有几次都是班主任打电话从学校乘出租车拉回来的。妻子除了变着花样给儿子调节生活、增加营养外,每天都提心吊胆,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一有动静马上起来察看,有时刚睡着朦胧中听见儿子喊“妈!”,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就往儿子的卧室奔,看到儿子睡的很香,才知道喊声是错觉。

  为了不影响马老师在哈密的援疆工作,妻子没有把实情告诉他。每次问到儿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妻子都说儿子很好,不用挂念。是妻子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弥补自己对家人尤其是对妻子的愧疚,马老师在假期里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陪家人度过的:跟妻子抢着干家务活,陪儿子锻炼身体,去医院检查,辅导儿子功课,陪老母亲唠嗑,给老人洗脚……

  假期是温馨的,但也是短暂的。当别的援疆干部还在享受假期的时候,转眼又到了马老师跟家人分别的时候。看到妻子在给自己默默收拾行装时的心事重重,看到他要走时女儿在偷偷地抹眼泪,儿子磨磨蹭蹭的不肯去上学,想到自己在家亲眼目睹儿子犯病时的痛苦和妻子的揪心,想到平时修水管、换灯管、装电脑程序、买米买面等这些本该自己的活却要妻子来干,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应该夫妻两人共同承担的却要妻子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去扛,马老师的心也痛,也是千般不舍万般不愿,但是想到哈密的孩子需要他,哈密的教育需要他,更是那山一样的使命感需要他,他依然像报名援疆支教时一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途,提前两天回到了哈密市高级中学。

  做天山脚下无悔的播火人

  如今,为了能让马老师安心的在哈密教好学,妻子和儿子也一起来到了哈密,租住在一个离学校不远的家属院里。一起上学,一起回家,辅导儿子作业,批改学生作业成了马老师每天的工作。

  “你一个老师,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远离家人和朋友,到新疆来工作你图的是什么呢?”当记者问道,马老师微笑着回答:“人活着总要有一种精神。”

  记者在采访行将结束时,马老师的爱人为我们端上哈密瓜,说到哈密来一定要尝尝淖毛湖香甜晚熟的哈密瓜。看着马老师一家三口甜蜜的笑容,记者也暗暗为他们感到骄傲和由衷的高兴。我们也希望马老师一家在此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