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6日) [全文]
小记者义卖捐款
3月10日、11日,今日龙口小记者俱乐部与富龙商场联合举办了“爱心义卖献姜奥”社会实践活动,小记者冒着寒风,向行人推销自己的心爱之物。
小记者张善源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而且收获了爱心体验。他说:“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手拉手互相帮助。”小记者蒋昱婷在文章中写道:到了义卖结束时间,我一件都没卖出去,怕被大家嘲笑,给妈妈发短信。妈妈告诉我,虽然没卖掉东西,但重在参与,从活动中收获了经验。虽然没能赚到钱,我只好捐出了零花钱,为小哥哥献上了一份爱心。小记者白祝骏说,这次拍卖会我只捐了8元钱,大家总共只捐了210元钱。这点钱对治病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是我们的劳动所得。通过这次拍卖会,
(03月26日) [全文]
姜奥家人表谢意
3月21日,姜奥的父亲姜廷欣将一面写有“善行义举,终生难忘”的锦旗送到报社,以感谢新闻媒体给予的关注与支持。
3月5日,本报报道了南山双语学校为本校学生姜奥捐款的活动消息,同时报道了他与疾病作斗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南山集团董事长宋建敏高度重视,安排有关人员落实此项工作。
(03月26日) [全文]
大爱涌动暖人间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
19日上午,南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志敏、南山双语学校总校校长林允修驱车来到位于莱山脚下的兰高镇圈杨家村,将集团干部职工的15万元爱心款送到姜奥手中。
11点,听说集团领导和学校领导要来看望,在家休养治疗的姜奥兴奋地迎了出来。15岁的他,皮肤白净,身材高大。虽然遭遇不幸,但是他依然笑容满面,和领导握手,向老师问好。
2011年下半年,姜奥被确诊为骨癌,入院至今花费逾50万,后期治疗仍需大笔费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姜奥一家目前负债累累。本报《教育周刊》刊发了南山双语学校组织捐款的报道后,引起了南山集团董事长宋建
(03月26日) [全文]
学会坚强勇敢面对
2月28日早晨,南山双语学校举行“节约压岁钱,爱心献姜奥”捐款仪式。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各园校、各班级师生代表依次走到捐款箱前,将一笔笔爱心捐款放进箱内。
姜奥是南山双语学校初三⑵班学生,勤奋好学,品质优秀。2011年下半年在北京301医院确诊患了骨癌。手术费和先前的化疗费用已高达近50万元,手术后的治疗费用也至少需要10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目前已是负债累累。
姜奥同学的病情牵动着全体师生,学校发出了向姜奥同学奉献爱心的倡议。在本次活动中,各园校全体师生踊跃捐款,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人士的热情支持,王淑杰等20名南山居士捐款1700多元,
(03月05日) [全文]
小女作诗
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完成作业后孩子无事可做,顺手拿出唐诗三百首读起来,几分钟后便没有了声音,我没在意,毕竟孩子小没怎么有定性。“妈妈,我会写诗了!”孩子突然兴奋地大喊。“是吗?说来听听!”我心里充满了期待。
显然孩子有点紧张,被这突如其来的兴奋给冲撞了,竟然说不出来,“我再想想哈!”眼中充满了喜悦,创作中的状态和成人没什么差别,要是非要说差别的话那只能说是更为沉醉、更为投入吧。略微沉思后,孩子摇头晃脑的说出了自己的大作:“会读会背不会译,会想会说不会写,撕纸是个坏习惯,学期过后就能改。”小家伙挺公正,对自己的缺点倒是一点不隐瞒,“想听听妈妈对这首诗的修改吗?”“不,你在我这么大的时候写过诗吗?”想想还真没有,本来想从平仄意蕴上帮助修改,听了孩子的话,突然感觉自己多余了。平仄意蕴在
(03月05日) [全文]
远行收获
那是一个周六下午,儿子的朋友约他去“海岸华府”的植物园,当时我有点犹豫,毕竟我们小区和“海岸华府”一个居北,一个居南,距离有点遥远 。可看着儿子不畏艰难的表情,我点头放行。
太阳要落山时,儿子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然后我的耳边再没有清静过。“妈妈,你见过猪笼草吗?”“没有,长得啥样子?”“长得像一个小瓶子,挂在绿色的藤蔓下,顶上还有一个盖。如果有昆虫爬进去,盖子就会‘啪’的一下盖上。”儿子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听着儿子娓娓道来,我也仿佛身临其境:一座大大的玻璃房子,里面洒满了阳光,种满了绿色植物,还有各种美丽的鸟儿。色彩斑斓的金刚鹦鹉俨然是鸟儿的将军,在栖身的架子上,傲然的踱来踱去。还有一只猫头鹰……
“海岸华府”的植物园我没有去过,但跟随着儿子的讲述我畅游了一番。儿子
(03月05日) [全文]
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要在路上。”看完之后对我触动很大。来香港读书有半年多时间了,我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一人来到这个繁华的都市求学。身为家中独女的我,学会了自己做饭,独立处事,把寝室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一路上,我收获了独立和坚强。
到了香港读Master,完全不同的环境,各种新鲜的事物,学校和家中应接不暇的事情要处理,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这边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节奏。首先要适应的是全英语式教学,老师的各种口音,让我有些吃不消,但我坚持上网练习,听各种口音的英语,看英语原版书籍,英语水平也慢慢提高了。
最难适应的是这边的教学模式,跟以前接受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课堂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每门课基本都是通过分组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