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人类的伟大创造
纵览人类历史长河,我们清晰地发现:文化史在前,文明史殿后。如果说人类的文化史始于数百万年前,那么,人类文明史大则起步于数千年之前。
何以言之?这是因为,判断文明形成特别是一个特定地区和一个民族文明形成的标准如下:第一,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出现;第二,文字的使用;第三,城市或城邦亦即最初的国家形态的诞生。此为三大要素。当然,其他次要因素还包括:手工业技术的重大进展,商业发达的程度,畜牧业的发展,两极分化,等等。一般而言,文明具有延续性,处于运动状态,而文化在整体上说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若从文明另一类意思(与文化相兼容的角度)而言,文明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亦即文明包容于文化范畴之内。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文化史始于人类的出现;而文明史,它大约不足万年。
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古文明之躯
大约公元前4千年至公元前1千年的上古时期,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及中国——构成了上古时期文明世界主要躯体。
世界文明的发展极不平衡,纵横向皆是如此。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的文明也已诞生的数千年内,主要民族及地区的文明的诞生地集中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地中海沿岸以及中华黄河流域。此外还零星地散落于世界个别的区域包括高原、海岸地带,譬如伊朗高原、中美洲以及传说中的一些地带。随后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所谓“古典时期”。再随后的千年(公元500-1500年)就是中世纪所谓“黑暗时期”;而至于近代,则是欧洲确切而言是西欧列强的天下,西方文明自17世纪以后逐步掌控世界,掌控我们人类这个星球的局势了——直至今天即便仍然如此。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一旦确立之后,就像逐渐上足发条的时钟,稳健而有节奏且不知疲倦地行进。中华文化自大约300万年起就开始一点点地积累着,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文明曙光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乍现,正式文明国家的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开始,从那时起,文明始终如一得以延续。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先民,其上衣下裳平底鞋的着装与20世纪初民国时期国民的穿着如出一辙!
就中华文明而言,伟大而开放的春秋战国时代可谓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爆发期,期间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就在此一时期基本得以奠定下来。秦汉以来中华思想逐渐统一,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以后佛教等外来宗教及各种文化内容也被吸收,而就外来文化传入而言,宋(主要是南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盛况。
中华文化持续地向周边民族和地区施加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等都是汉文化输入的主要地方,儒家文化圈包容了以日本、朝鲜半岛为主的国家或地区,乃至于汉字长期为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长期使用,且在汉字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字母文字如假名和谚文。汉字的影响持续至今,即便他们曾经或正在逐渐想减小乃至抹去汉字的影响痕迹,然而由于汉文化自始至终的基础性作用,排除这种影响的做法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日本二战以前的类似做法曾经失败,而有识之士对此严加批评,因为汉文化包括文字的影响早已深入到其文化的骨髓之中。
中西文化:对比与反思
未来的世界,文化意义必定超过经济的影响。诸多学者的评价或预测均是选择文化或是文明演进之视角。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逐步加强。就亚洲(东亚和西亚)而言,如果说自公元前3000左右至17世纪的四五千年是占据世界文明主要舞台的话,那么之后的几百年(包括今天)亚洲文明则是逐步衰落以致于黯淡无光。不过伴随着20世纪后期亚洲部分地区的进步和清醒(从日本、亚洲四小龙到印度和中国),亚洲似乎在觉醒和崛起,可以肯定,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这当然需要若干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那么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则要远超西方世界。
我们业已度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世纪交替的前后十年间则是一个标识: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地东方的崛起(经济与文化)是我们这个新世纪即将形成颠覆性变迁的标志。世纪轮回,国际局势大转换,西方与东方、非洲世界与阿拉伯文明圈也许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登上经济发展与文化繁盛的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铺就好了的,它将是如此地崎岖和迷茫。然而,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绝大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将会从这种持续而深入的文化交融中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及精神上的愉悦。未来真的有一天,中西方文化可能达到高度的和谐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一种绝妙的融合,出现某种精神文化的升腾或某种技艺上的巨大飞跃。
学者小传
高福进,1965年7月生,山东菏泽巨野人,1984-199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专业)、博士(世界文化史专业及方向),博士论文是《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1994-199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7-2003)任教,2004年起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迄今已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10余部。
目前主要从事中外文化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古罗马公共娱乐活动(角斗比赛)以及中外文化的某些比较研究专题如象征文化等内容方面。其学术代表作包括:《西方文化史论》、《由独享到共有——西方人的习俗、礼仪及文化》、《中国象征文化》与《中国象征文化图志》、《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角斗士:一段残酷历史的记忆》、《缪斯女神的足印:欧美文化史纲》、《人类与大地母亲:地理观的历史学导论》等,以及相关各类代表性学术论文近30余篇。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