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校园广角 >

何中华教授作“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命运”的报告

2012-08-14 01:5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为积极响应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山东大学机关党委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联合组织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12月8日14时30分,哲学系的何中华教授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三层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命运”的报告,会议由山东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王兰秋主持,哲社学院党委书记吕波、全体教职工党员及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何中华教授首先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将“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文化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接下来,何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分别就其特点、与西方现代性的冲突及其表现、以及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启示价值三方面进行了报告。

何教授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发散性等特点,是一个多面体,很难一言以概之。他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可视为中国人的世界观。总体来说中国人崇尚自然主义,而“阴阳”则体现了追求圆满、追求真善美的中国文化模式。第二,人性本善,德性优先,可谓中国人的人性观。这与中国文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是以血缘关系建构的宗法制社会,“熟人社会”使人们多讲究“面子”;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具有反身性,习惯于通过调整自身心态适应外在环境,多以“应不应该做”为优先做出道德的选择。第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四,内圣外王,德治仁政,多体现在国家治理上。第五,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何教授提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限欲”有关,并且不同于西方文化突破极限的强烈倾向,中国人对“度”有着自觉的认识并抱持着守望、敬畏的态度。第六,言近旨远,含蓄委婉。这种中国式的表达模式虽在描述科学上有不足,但却在哲学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随后,何教授论述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由于在器物、制度、心理制度结构等层面的相遇,使得从心理学结果来看人们存在一种“爱憎情节”,即因憎而爱,因对传统文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憎恶现代文化但为改变中国社会而不得不“爱”它,如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表现,何教授提出有六种表现,其中以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为例,强调这种冲突蕴含着理性与价值的碰撞。此外,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化过程具有被动性、外发性、防御式的特点,以及目前出现的“自我殖民化”现象,何教授特别强调保持“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价值,何教授引用冯友兰先生“道德无古今”、“道德无新旧”的观点,指出其作为尺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强调对永恒之物应有敬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无论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关系的维度来看,都将对缓解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问题、道德滑坡现象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中华教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报告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