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3)
2013-03-05 14:0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人
(三)难:解题的本质是反命题
北京历史高考单纯考查知识的重复和再现分值不超过一半,更多是考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这就使得题目的难度被凸显出来。
1. 陌生化:材料解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陌生化的来源在于材料解析题的大量使用。考生在50分钟内不但要阅读2300字左右的材料并且要答题500字,而这些材料全在教材之外,使得题目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题目的难度。
比如2012年考了通过史料中文言断句考查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 反命题:定位时间寻找主干
材料解析题是借用一段陌生的材料来考察学过的熟悉的知识,难点在于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而解题的关键在于反命题:定位材料中历史现象的时间,寻找对应的主干知识。
比如:2010年海淀一模中考到,通过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国获奖情况的材料,考查民资春天的特点;2012年高考通过近代通州经济的兴起考查民资春天的知识。
注意:材料解析大题的答案存在于两处:一是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总结得出,二是主干知识
3. 创新力:多层赋分标准
考查逻辑能力和历史论述能力,趋向于思维层次的考查。
比如:2010年表格分析题答题要求中提到—言之有理;2011年则要求立意明确,逻辑清晰合理,2012高考要求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以上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历史逻辑能力和论述能力。而在2012年的西城一模中考到根据所学评价进化论,并给出按思维层次评分的标准,旨在考查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