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最后冲刺 再增10分不是梦(5)

2014-05-28 11:10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阅读理解,耐下性子读懂文意

  “考场上,一定不要急着做题,要耐下性子,先想办法读懂文意。运用圈画法,标注文章的关键词句,建议同学们每篇文本至少读两遍。”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共计57分,能把阅读理解做好,除去作文,可以说就掌握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潘洋介绍,目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文章主要包括社科类阅读文(9分)、文言文(22分)、古代诗歌鉴赏(8分)、现代文阅读(18分)。做这四类文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读懂文意。考场上,一定不要急着做题,要耐下性子,先想办法读懂文意。运用圈画法,标注文章的关键词句,建议同学们每篇文本至少读两遍。

  社科类文章。通读全文,着重圈画关键句和关键词,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与原句加以比对,找出易错点。关键句包括中心句、概括句、观点句、过渡句、有判断意义的句子等 。关键词包括陈述对象,名词术语概念,代词以及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限定修饰性词语,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 ”“绝大多数 ”“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似乎”“可能”等 。

  文言文。许多同学总觉得古文深奥至极、高不可攀。仔细研究历年高考题你会发现,文言文本基本是陌生的,但里面的许多字词句却是熟悉的,答案大都来源课本,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建议同学们做题时,碰到某个字 、词、句子,多举一反三,对比联想,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类似的例子。做文言文要先大体读懂,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 ,二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把握基本的感情倾向。第一遍读不懂不要紧,也不可能读一遍就读懂了,但你在阅读时,脑海里一定要装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等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纲,也是阅读者把握文章基本信息的纲。这一遍 ,可结合文段后的注释,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专有名词特称尽可能排除。关于人名,行文中常只用单个的字或号,姓氏则省略,要注意不要把单个字的人名误解为该字正常的释义。关于官名,要熟练掌握一些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如征、辟、荐、举、拜、除、授、拔、擢、迁(升官)、左迁(降职)、转、徙、贬、谪、罢、黜等。到第二三遍时,要结合上下文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语句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诗歌。受篇幅所限,诗歌言少意丰。读懂一首诗,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写什么内容,结合题目、注解判断什么人发生什么事,涉及哪些意象描绘什么景物。二是抒什么情,任何一首诗歌都是有感而发,感情的表达有两个途径,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前者重在找关键词,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后者显委婉,大多借物抒情,重在研判景物描写、常见意象。三是怎么写,即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散文。散文阅读重在养成、运用五种意识。整体意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来说,写人的寻品,写事的析理,写景的析情,写物的找志。话题意识,文章陈述的主要对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个事物,有时是一种情感。如果你知道了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那么你解答题目的方向就可以很快地确定了,答案也就比较容易地形成。主旨意识,写人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思路意识,叶圣陶说,结构是思路的体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把握了主要内容,领悟情感主旨,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段旨意识,先要能读懂每一个段落(自然段),能概括出各段的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各段意思之间的关系作一些研究,才能弄清全篇的脉胳和主旨。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小说。小说的核心是三要素,即环境、情节、人物形象。然后是主旨与情感,即为什么写。再就是怎么写,即技巧。后两点与诗歌、散文大同小异。

  最后,潘洋建议考生可以抽时间研究一下近三年山东高考题及各地市的一、二轮试题,进一步明确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式,推敲变化创新点。“自信在左,方法在右,高考之路,满眼芬芳。祝同学们可以笑到最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