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家示范高职校组织部部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近3年中校党委书记、院长换了6个人:先是校长调走,然后书记交流任职;没过多久书记又调走,校长转任书记,再从外面调来新校长。“示范校建设工作进展不大,大家都在适应新领导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位组织部长说。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引用一位教授的话说,国内高职院校主要岗位新老交替最容易出现“三种人”:第一种是默守陈规,无主见、无作为、无超越的“庸人”;第二种是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否定一切的“狂人”;第三种是实事求是,尊重、禀承、创新、发展的“高人”。
纵观国家示范高职校长新老交替进程,俞仲文认为:“优秀的校长不少,并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是一茬接着一茬干。有的是一茬对着一茬干,有的另起炉灶,有的乱折腾,搞得一线教职工无所适从。”
“更有急功近利的院校长,为了表现自己与前任不一样,不是从不同发展阶段去找不同的成绩,而是从否定中找成绩,好像一下子进入‘拨乱反正’期,用国家示范高职校的‘青年时期’去否定其成长的‘少年时期’。”俞院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
“在高职院校长的四种来源中,角色冲突最大的当数从本科高校过来的。”张亚军说,这种类型的继任者往往认为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经验与积累不值一提,教职工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成果少,全部又按普通本科高校那一套模式搞。
不建立科学的校长遴选机制,投入再多的钱都可能打水漂
“包括国家示范高职校在内的绝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历史短,至今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学校的发展快慢往往寄托在一把手身上。校长思路清楚,能力很强,短时间内发展很快。否则,就是另外一个结果。”董刚认为问题的根本在这里。
在调任贵州省铜仁学院院长之前,侯长林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岗位上工作近10年。他说出了一些即将退休或离任的高职院校长的心里话:“继任人选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以及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过程中积累的话,投入再多的钱都可能打水漂。”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