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说,“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4月8日《中国青年报》)
通过科学合理分流,在引导学生和社会倡导、弘扬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的同时,尽早引领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环境里,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值得探索和尝试。然而,是不是意味着技术技能型高校就该淡化学科呢?淡化学科之后,靠什么来支撑和强化专业呢?又怎样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科与专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载体。所以,众人皆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仅有学科水平,而没有专业水平,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如果一所高校没有任何学科水平,想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也无疑是痴人说梦。
简单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确实对学科的要求不用太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师傅带徒弟”我们可称作职业技能培训,却难以成为合格的大学教育,因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发展”。没有学科支撑的技术技能专业教育,必然是滞后的,可以适应企业过去或者当前的人才需求,但可能就无法满足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