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哪些反思?
当前高等教育的入口变宽,教学过程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建立弹性学制,并尝试建立多个出口。出口标准的多样并非意味着放松要求,反而是要提高某些出口的标准
为什么淘汰学生会成为新闻?学校为何会面临巨大压力?阎凤桥说,审慎对待高等教育淘汰制改革及其效果,可以推动我们对当下的高等教育进行一些系统性的反思。
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出发,设立学生淘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艰苦付出,在经历过残酷的高考之后,若被大学退学,便会遭受严重的打击。无法从高校毕业有可能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其整个家庭。但对高校来说,虽然对学生有同情之心,但若不严格要求,又很难保证人才输出质量。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最主要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足够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机制。
首先是学分转移的机制。阎凤桥说,在国外,学分类似于货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同高校中通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这种类似货币兑换的学分流通机制,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另一所高校读书,在前一所高校所修的学分可以转到另一所高校。而据记者了解,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起联盟,实行一定的学分互认,但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范围较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