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没想过招一些三四十岁左右的年轻力量来充实队伍,但在没有公务员编制,享受不到街道正式员工待遇的情况下,1000元出头的聘用工资,根本没有年轻的专业人士愿意投入该工作。”据浦东一街道司法科科长介绍,相比之下,只有一些退休的公务员,拿着三四千元的退休金,才愿意出来做这个。
另一位基层调解科负责人则坦言,在现有机制中,如果真能培养出优秀的年轻调解员,多半也会立刻被调入其他部门晋升,这样无法留住人才,只能继续维持离退休人员为主的现状。
传统观念束缚 不愿做“老娘舅”
“调解员都是老阿姨老伯伯,哪有年轻人去做的。”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不少年轻人对“人民调解员”表现出了不屑,将“调解员”的概念与“阿姨妈妈”画起了等号,不愿投身于这样的事业中。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小张直言,“一个年轻人天天处理鸡毛蒜皮的事,能有啥前途?”
一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女生告诉记者,她有一摞司法相关的证书,但屡次考法院文书未遂,然而,尽管如此,她宁愿在律师所里“打杂”,也不愿去做一个调解员,因为在她眼中,“在街道里做得再好也不过就是个司法科科长,不可能有更多上升空间,这和我四年学法律所追求的东西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此外,她认为,在没有公务员编制的情况下,委身于基层,名不正言不顺,工资待遇更不谈了。
事实上,不仅是年轻人对职业身份无法认同,在“被调解”的层面,人们也普遍对“年轻人能不能做调解”持怀疑态度,一位居委会工作的干部认为,“调解矛盾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多生活阅历和处世智慧,这是年轻人没有办法靠知识来填补的。”在采访中,不少基层调解员也认为,调解工作面对的人群三六九等,其中不乏很多“刁民”,面对年轻人时态度嚣张蛮横,“你让小年轻怎么和这些人打交道?只有上年纪的人才镇得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