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在建桥学院做过一次招生咨询会,有一些考生和家长来问这个专业,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张军告诉记者,在很多家长心里,调解员等同于社区里的老舅妈老娘舅,了解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后,大家才明白其实就业前景宽泛,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根据专业介绍,法学(人民调解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熟知人民调解法原理与实务,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各类纠纷解决的技艺。专业课程以法学基础为主,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本科四年学习后,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仲裁协会、律师事务所及司法所等单位。
作为一个探索性的专业培养方向,“人民调解”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压力,四年后是否会遭遇就业无门的尴尬,又或者成为司法系统里的“香饽饽”,还是个未知数。“家长最关心的是就业,人民调解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挺多,因为一线缺乏专业人才,我们还是比较看好的。”张军笑道。
老龄化的困惑
记者从申城各区县的司法局了解基层调解科的情况,与诸多在一线工作的调解员接触后发现,当人民调解逐渐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满怀热情的基层调解员受制于年龄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在案例处理中屡屡表现得力不从心。
工作卖力热情高 却缺乏许多专业知识
程序日趋规范
调解员犯愁“协议书怎么写”
“现在所有的调解都要按照规定写调解协议书,定期还要培训。”豫园小商品调解工作室的张金凤告诉记者。
自人民调解诞生以来,“规范化”逐年增强,从相关法律条文的颁布实施到对调解员工作的细节指导,人民调解早已不是若干年前“摆平吵架的人”。调解流程的规范化让不少基层调解感到“力不从心”,尽管大部分从事调解工作的人都曾有过群众工作基础,但要求他们与时俱进,写出规范的调解协议书,着实不容易。
根据宝山区司法局基层科科长周德龙所做的调研,辖区内400多名专职调解员中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大家对调解工作充满热情与奉献精神,但无论是体力还是学习能力都无法和年轻人相提并论,电脑是他们最大的软肋,当越来越多的调解协议需要被电子化时,压力与日俱增。
“我身体不好,眼睛也老花了,还要不停培训协议书规范,真的吃勿消。”一位已从调解岗位上退休的李阿姨坦言,虽然自己曾有群众工作经验,也满腹热情想要做“老娘舅”,但如今的操作方式不断专业和规范,让她这样的“老古董”招架不住。
不单是调解协议书的书写,调解日趋规范化的流程对以退休人员为主的调解员而言也是种挑战。目前各街镇多采取定期培训、反复指导的方式帮助调解员们完成新任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