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教育研究者孙云晓:实现中国梦需青少年勇于担当

2013-06-23 12:48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开栏的话
    今年7月7日是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30年来,中国教育报推出很多重大有影响的报道,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读者回家”栏目,邀请部分作者、报道的典型人物,以及忠实读者,回到中国教育报这个“娘家”,请他们与本报编辑记者一起回忆当年报道的难忘情景,并为中国教育报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敬请关注。

《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孙云晓做客本报

实现中国梦需青少年勇于担当

6月20日,孙云晓(右三)与本报编辑记者交流。本报记者 周滋麟 摄

  本报讯(记者 俞水)20年前,《中国教育报》刊载《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拉开中国教育大讨论的序幕。6月20日,该文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来到中国教育报,与记者、编辑们畅谈此次大讨论的前前后后,并针对青少年体质、素质教育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回望当年的大讨论,孙云晓说,199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登《夏令营中的较量》,并开启了征文活动,因为当时国内以国际比较视角来反映教育问题的文章不多,且该文通过细节展现了中日学生的差异,立即扎到了社会的痛点,产生了巨大反响。

  孙云晓认为,这一文章不仅在当时反映了决定民族命运的事,即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意义。“20年来,虽然我们在提高青少年体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项举措,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地方,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更少了,实践能力更差了,身体素质相关指标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仍然猖獗。”

  “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多元,都是原因所在。”孙云晓认为,当前,家长与社会还没有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对儿童的权利与价值认识得比较浅显,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若现在幸福,则将来痛苦”,“而事实上,一个童年充满痛苦的孩子,成年后不会幸福”。

  “似乎很多家长对于尊重儿童权利的理念都认同,但为什么面临具体问题时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孙云晓说:“这还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学生成才渠道的多元。”

  最后,孙云晓说,当前全国教育系统正在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个大背景下,他更加感到,要实现教育梦、中国梦,需要青少年一代奋起努力,将来能够勇于担当、勇挑重担,我们仍需要继续亮剑和较量。

特别的敬意

  ■孙云晓

  在中国所有的媒体中,我对《中国教育报》怀有特别的敬意,因为创刊30年来,她不仅竭尽全力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担当。1993年底至1994年关于《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的大讨论,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佐证。

  1993年11月出版的《读者》杂志转载了我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并引起广大读者包括中央领导人和国家教委的关注。该文深度报道了1992年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在中日少年生存能力对比中,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

  199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夏令营中的较量》全文,并以《怎样培养和关心下一代》为题,发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的谈话,时任总编辑俞家庆配发短评《心中沉甸甸的问号》。29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的思考”征文启事。由此拉开了全国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说实话,我最初只是感到《中国教育报》是与时俱进的,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因为我写《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尖锐批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报》却主动并且主导了该文的大讨论。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当《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激烈的争论,甚至被某媒体整版评论为“杜撰”的“神话”的时候,是《中国教育报》挺身而出,连续发表我的《并非杜撰也并非神话》等三篇长文予以澄清事实有力反驳,并且继续推动教育大讨论的深入开展。

  语言背后有语言,有更为深刻而复杂的语言。1994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与全国少工委在团中央举行《夏令营中的较量》座谈会,当时就承受着某些压力。我特别感谢当时的国家教委,他们对《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有关事实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出了“该文是真实的,讨论是必要的”的结论。也就是从这次座谈会开始,人民日报也展开了对《夏令营中的较量》讨论的系列报道,发表了《黄金时代缺失了什么》、《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等著名评述。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1995年,我主编了38万字的《较量备忘录》,全面记载了《夏令营中的较量》大讨论的相关文章,包括批判我的文字也全文照收,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20周年。我感慨地发现,20年前讨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依然是问题,比如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倾向非常突出,比如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严重不足,生活乃至生命都在呼唤教育改革。

  20年来,我个人的最大变化是由一个记者和作家变为教育研究者,因为《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太多教育问题需要回答、需要探索。

  当前,全国教育系统正在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更加感到,要实现教育梦、中国梦,需要青少年一代奋起努力,将来能够勇于担当、勇挑重担,我们仍需要继续亮剑和较量。

  三十而立。在《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表示特别的敬意。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2日第1,2版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