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前排居中者)与语文组老师合影。
学生的祝福卡片。
“没有什么索取,就是奉献。”她是父亲眼中的孝顺女。
“爱身边的每个人。”她是丈夫眼中温柔善良的好妻子。
“从来不让人操心。”她是老师眼中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
“人生字典里写满了爱。”她是同学眼中乐观坚强的阳光女孩。
“她在身边总感觉有一种亲情围绕。”她是同事眼中春风般快乐的好姐妹。
“老师的批语写得比我的作文还长。”她是学生眼中知心姐姐一样的好老师。
她就是张丽莉。美丽的丽,茉莉的莉,花一样的名字;1984年出生,28周岁,花一样的年龄;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园丁一样的职业。
2012年5月8日,一个因为张丽莉而被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当一辆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时,她本可以站住或者后退,但她却冲向前,奋力一推,用刹那间绽放的大善大爱大勇大美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本报实习记者 曹曦 本报记者 杨咏梅 廉世民 李笑冰
5月18日中午,记者来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校园,走进张丽莉带的初三(2)班教室,坐在她平时听课时常坐的最后一排课桌,听了一节数学课。临近中考,初三的孩子们每节课开始前都会齐声朗诵他们自己设计的励志口号,最后一句是“张老师,加油!三班,必胜!”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张丽莉的座右铭,简单、铿锵。
张丽莉很年轻。个人简历清晰而简单:1984年1月19日出生;1996年至1999年在佳木斯第三中学读初中;1999年考入依兰师范学校;2004年专升本进入大庆师范学院;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
张丽莉很年轻。人生经历平凡却壮美:5月8日,面对疯狂冲向学生们的大客车,她不顾自身安危,凭着一种师者父母心的本能,迈开腿、伸出手,救出两名学生,而她自己却被卷入车下,双腿截肢。那一瞬间,她1米68的高挑儿背影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镌刻在中华大地。
张丽莉出身于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她的大眼睛经常盯着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的教科书,很羡慕;长大了,她的耳边经常回响着父亲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很渴望;初中毕业,她的报考志愿表第一栏填写了师范类院校的名称,很自豪;工作了,她用青春年华放飞师爱,在三尺讲台收获成长,很开心……
“这孩子仁义、懂事、上进、乐于助人。”从佳木斯第三中学退休的李静华老师是张丽莉的初中班主任。说起张丽莉,李静华很激动,声音发颤。“丽莉1996年考上佳木斯第三中学,我当时是一年级(6)班的班主任,报到时她才12岁,文静乖巧,大眼睛忽闪着,特别招人喜爱。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依兰师范学校,就读学制5年的初中起点大专。”
毕业13年了,张丽莉和李静华依然保持着联系。“一想起高位截肢还躺在病床上的丽莉,我就忍不住哭一阵。”李静华哽咽着说。
“美丽、大方、阳光、开朗、自信、乐观、向上。”提起张丽莉的名字,她在依兰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班主任周艳秋想到的就是这些词。“平时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学习目的明确,不用老师操心,是公认的全能型好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娱比赛中,能歌善舞的丽莉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周艳秋眼里的张丽莉就是完美女孩的代名词。
“非常认真、踏实、勤奋。”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枫对张丽莉的印象十分深刻。刚一入学,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担任决赛评委的李枫对这个大眼睛、高个子的女孩很有好感。后来上课的时候,张丽莉总爱坐在第一排,总爱举手回答问题,跟老师互动。她平时对师范生的基本功训练十分认真严谨,讲课生动准确,写作一丝不苟。上课听到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情节时,张丽莉会跟着掉眼泪。
2004年入学大庆师范学院的张丽莉既不是学生干部,也不是三好学生,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但学习刻苦、成绩非常好,在30多门课程里,成绩在90分以上的就占了18门。文学院院长邓福舜找出了当年张丽莉的两份试卷。在唐宋诗词鉴赏课的试卷中,张丽莉的文章《横槊气概,英雄本色——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得了98分,古代汉语试卷得了96分。
“张丽莉是个认真的人,办什么事都要向最高标准看齐,她的壮举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诠释,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骄傲。”邓福舜为有这样的学生既心疼又自豪。
“她的勤奋是大学校园的景致。”哈尔滨师范大学同窗、哈工大附中教师李淼回忆起张丽莉的生活片断时说,“图书馆和计算机房是她经常去的地方,每天她床边的台灯一定是宿舍里最后熄灭的。”
张丽莉昏迷的第七天,在哈医大一附院人头攒动的走廊,看着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前的记者和爱心市民,李淼和同学们静静地站在角落里,默默地为无法探视的丽莉祈祷。“说真的,直到这一刻,浮现在我眼前的仍是那个背着双肩包、边走边唱的阳光女孩,乐观、活泼,清秀的面庞满是笑靥,她的人生就像一朵永开不败的茉莉花……”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张丽莉的座右铭,简单、铿锵。
张丽莉在办公室。
护士拿来了一块白板,她握着笔在白板上写道:“我还能当老师吗?”
因为张丽莉,佳木斯市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佳木斯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栾卫红一直牵挂着在哈尔滨治疗的张丽莉。在得知张丽莉已能开口说“谢谢”时,栾卫红哭了,这是为丽莉醒来而高兴的眼泪。
栾卫红说,5月9日早接到电话后紧急赶回重症监护室病房。“当时我被看到的场景吓呆了,她的双腿部位已经空荡荡的,并用厚厚的敷料包裹着,我一阵心酸。清醒过来的张丽莉非常配合医护人员的照顾。当她示意想说话的时候,护士拿来了一块白板,她握着笔在白板上写道:‘我为什么不能说话了?我还能当老师吗?’在场的人都哭了。”
18日中午,记者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校园,门口的丁香花散发出浓烈的香味,一楼大厅迎面一个鲜红的“爱”字映入眼帘,“爱乃生命之血脉,爱是教育之真谛”。在这个张丽莉工作并深爱着的地方,想象着张丽莉每次进门时的心情,记者仿佛明白了这份爱在她生命中的分量。
“自从出事那天我就没睡过好觉,天天都揪着心。今天看新闻说丽莉醒过来,可以说话了,我们的心才算放下来一点。”十九中团委书记王珠燕刚主持了十九中师生的祈福活动,“我们又不能去医院看丽莉,希望这样能给她带去一些力量,让她知道我们和她是在一起的。”
副校长张忠宜递给记者几张从山东、上海、大庆等地寄来的明信片,上面有素不相识的人写给张丽莉的祝福。年过半百的张忠宜请记者务必转告张丽莉:“想你、爱你、盼你回家的一个老教师,愿你早日康复,回到我们中间!”
“平时孩子们都叫她丽莉姐,她跟学生好得我们都嫉妒了。”十九中的老师们都这么说。
张丽莉在她的学生心中有着多重身份:老师、母亲、姐姐、朋友……
“丽莉姐,我们都在等着你来上课,我们耳边依然是你朗朗的笑声,我们盼望着听到那美妙的高跟鞋声。老师,我们想您。”这是初三(2)班53名孩子共同的心声。
“作为一名师范类学生,将来也要走上三尺讲台。丽莉学姐的精神不仅震撼了我们的心,更激励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锻炼并提高自己,回报社会。学姐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赶快好起来吧。”从大庆师范学院赶到哈尔滨的大三学生田雪梅的话语发自肺腑。
“被张丽莉感动之余,我甚至有一种想回到学校做一名像她那样的老师的冲动。”这些天来,哈尔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南帅一直被震撼着,张丽莉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让这个七尺男儿忍不住流泪,“作为一名教育行政工作者,我们会以张丽莉为榜样,学习她的认真、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心尽力。”
震撼之后是更多的思考。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田雨说,张丽莉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师爱为魂”的精神。从实践角度来说,老师的人格会变成孩子未来的人格,一个有着高尚情操、渊博知识、人格魅力的老师,会对几代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张丽莉身上体现了社会对好老师的最高价值期许,我们应该去呼唤、去弘扬、去宣传这种核心价值。
“在张老师奋力一推的背后,我仿佛看到她平时就是一个视学生为己出、对工作和社会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平日里就能做孩子道德楷模的老师,不止是传授知识,更要精神引领。以我的儿子为例,只有在道德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才觉得他真正学到了东西,真正成长了。”哈尔滨市市民吕迪说出了家长们的心里话,张丽莉因大爱而大美,“我相信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关怀会让所有老师更加坚定执教的信心,更加努力地像张丽莉一样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社会呼唤张丽莉这样的老师,学校需要这样的老师,家长也最信得过这样的老师。”
“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张丽莉在演讲稿里这样写着。这不是简单的一行字,而是她多年来用心诠释“师爱”的真谛,诚挚而热烈,温暖着每一个学生,激励着每一个人。
广告资讯: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