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实验高中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改之路

2013-03-22 11:26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致广武率领学校有关领导积极参加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

实验高中校长致广武与霍益萍教授交流创新人才培养

杭州二中史宗翔老师精彩的化学观摩课

参观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史馆

  有人说,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只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与挖掘。近日,作为郑州市第一所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实验高级中学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二中举行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暨教学观摩会”,与来自全国85所学校的400余名教师齐聚这里,享受了一场教育改革的饕餮盛宴。

  本次会议围绕“怎样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在这一主题,围绕高中教育的短板展开讨论。研讨会邀请美国三位创造力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做主题报告,同时提供了两堂美国的录像课例和四堂中国的观摩课例。

  在主题报告“创造力培养的三个理论取向及实践模式”中,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的戴耘副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美国高中课堂的政治与历史课。在美国,社会科学课重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坐在一角,只做穿针引线的配角。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 而这一套,正是基于美国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文化内在机制。批判性思维已植入美国学生的基因,从他们学说话起,就被鼓励着表达自我。当戴耘提到,“教师不该下价值观判断”时,底下不少教师小声议论,“高考就是应试的,不总结出一二三四,怎么行?” 一方是改革,一方是既定的评价标准。这正如论坛的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霍益萍所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仅靠教师之力可实现,还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文化的、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以及高考制度。另外,还受内部因素影响,如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制度等。”

  研讨会不仅从理论层面,并且在课堂实践中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铜锌原电池能否为手机充电?”杭州二中化学教师史宗翔的观摩课上,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已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可用电,两者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带着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一步步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的课堂让观摩老师由衷的拍手称赞。

  清华附中徐慧琳老师的展示课,则利用细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徐慧琳老师鼓励学生对文本所体现的意旨和思想进行评价和争鸣,调动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文本,理解人物性格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思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应如何抉择的问题,并进而理解文学作品阅读对现实人生的意义,她的引导和教法获得了专家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一天半的会议议程中,实验高中与会代表与项目实验校老师就专家报告、课例展示进行了广泛热烈的研讨,并就普通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同与会专家,尤其是与项目负责人霍益萍教授、项目专家戴耘博士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同时就项目组对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支持向两位专家发出了热诚的邀请。

  “短暂精彩的研讨会已经成为记忆,但是我们还在仔细回味和咀嚼,教育的历程中有困惑,但可贵之处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者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回到郑州,走进实高,关于教育的未来,我们该做些什么,似乎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该校校长郅广武如是说:“创新已经成为全国重点学校关注的焦点。实高的办学定位抓住了时代的机遇,确定学校的创新突破口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多样和高效,我们必须找到‘教什么’的原因和答案。实高未来的飞翔里程也许就取决于课程设置的质量动力。”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学校为办学定位,作为郑州市第一所创新实验学校,将在人才选拨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积极地探索。作为全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中的重要一员,学校将借助创新平台和丰富的实验优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拔尖学生培养与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与尝试。正如霍益萍教授在闭幕式中所说:“一方面对创造力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高中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软肋,也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可以改变的,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