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嵩岳天山万里情——河南省郑州市教育援疆工作侧记(3)

2012-11-18 19:2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育人爱生如子  教书技艺精湛

    “教书是高手,育人是专家”。在哈密走访,谈到郑州的援疆教师,当地学校不少校长和教师都这样夸赞。支教老师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哈密的教坛,让当地老师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深厚,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与此同时,支教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呵护着班上每一个汉族和维族、哈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爱生如子,情洒教坛。

    2010年12月底,郑州12中英语课教师马春堂作为郑州第一批教育援疆老师来到哈密市高级中学工作。当他第一次站在12-7班的讲台上,用英语向同学们问好时,台下这样反映:“老师,说汉语,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听说你是从河南来的,给我们说河南话吧。”“老师,我要去厕所。”当他得知这个班有80%的学生已经放弃学英语时,他便从树信心、打基础开始。单词不会读,记不住,他就从最基本的英语音标开始教起。有个叫乃比江的哈族学生,英语基础特别差,上课又好动,经常被老师撵到教室后面去。马老师同他交朋友,对他学习上鼓励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帮他分析原因,树立自信。后来这个学生在英语课上抢着回答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的不对,但他总是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耐心的校正。期末考试时,乃比江的英语第一次考了50多分,他从家里拿来了大红枣感激马老师对他的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马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比同级段的平行班平均成绩高出了四五分,更让他高兴的是,学生们从此喜欢上了英语课。

    作为教学名师,援疆教师王超旭一进哈密市第九中学,就将他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语文教育理念,结合他的大型综合课“语文百草园”(即“水木小说林”、“散文清风岛”、“松竹梅诗轩”、“紫荆杂文台”、“人间万象馆”、“时代大秀场”等一系列语文课型)宣传给哈密的老师们。第一次登台讲授《牵住爱你的人的手》,不管是小小说《北风乍起时》的互动解读,还是真情散文《孝心无价》声情并茂的朗诵,以及亲情游戏的顺利完成,都将语文知识教学融入在情商教育的大环境中,利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上新颖别致的板书设计,吸引了听课老师,感染了学生。“亲情讲述”和“现场连线”环节中,学生们泣不成声,听课老师们也潸然泪下,整个课堂成了亲情流动的河流。当孩子们满含热泪发自肺腑地呼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时,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听课的老师们激动地相互传说,不约而同地用两个字来评价王超旭的课——“震撼!”

    后来,王超旭不但给当地教师们上示范课,还为哈密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师们上了两次观摩课,都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师生们。教研室主任动情地说:“我真想打报告让你再留下来半年,好好地带带我们的孩子和老师,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老师了!”

    巴里坤县地处天山北部,在县一中支教的景瑞霞老师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一种发现,爱是一种理解,如果真爱孩子,你就会不断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会感到自己很幸福。这是我来到巴里坤一中后的最大的感受。”

    哈族孩子阔格代,小有彪悍之气,爱说爱动,常有孩子告状说被他欺负,对待作业也马马虎虎。景老师抓住他豪爽、爱面子、爱听表扬的特点,封他为“棒小伙”,时不时地伸出大拇指夸他,最终促使他养成做事认真、团结协作的好习惯。王鑫同学的妈妈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抛下他走了,爸爸一直在外打工,是奶奶一手把他带大。景老师课外对他就多了一份妈妈般的关爱,面对面辅导,帮助他整理书包、削铅笔,还把卫生纸叠成小方块装在他的衣兜里和书包里备用。

    在北疆的伊吾县高中,来自郑州市外国语中学的老师郝晨曾为援疆而推迟婚期。到此工作后,他从教学生记笔记入手,逐步养成他们良好学习习惯。为帮助维族学生绕兹古丽等同学学好物理课,他牺牲休息时间,连续为她们补课近一个月。主动报名援疆的张涛老师是个帅小伙,结婚两年了还没要孩子,但老师们说:“张老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少数民族孩子的姓名较长,为尽快熟悉每一名学生,到哈密十中支教的曹彦华老师把100多个学生的名单贴在宿舍的墙壁上,每天放声背诵10多遍,直到全部记住为止。

    在哈密市区、在巴里坤、在伊吾,支教老师牺牲节假日给学困生补课的,冒着大雪、顶着风沙或在40度高温里到学生家中家访的,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家庭困难学生买生活和学习用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教育“丝绸之路”  豫哈携手同行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新疆门户”之称。如今,郑州教育援疆工作又开劈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教育的“丝绸之路”。豫哈两地的教育交流,不但促进了哈密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和提高,还增进了豫哈两地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情,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在双方的教育史上,都将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16年来,我在同一座城市做同一种工作,时间的沙砾消磨了我的激情。可是,当我来到哈密,时光似乎在倒流。面对讲台下那一张张淳朴的脸、一双双追寻的眼,我每节课上完都酣畅淋漓,每一天都满心喜悦,竟感觉不是我在送给孩子们什么,而是这帮孩子拯救了我,让我的血液里再次流淌着阳光,笑容里再次绽放出花朵。我是捧着一颗心来的,却收获了110颗满含真情的心,我真想大声地说:来到哈密,来到八中,我满足,我幸福!”这是郑州19中支教教师刘麦青写下的感受。

    征鹏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河南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新疆的同时,一批批新疆哈密的教师也来到中原,在河南郑州等地研修学习。“当刚刚吐绿的小草给我们带来春天时,我们来到了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郑州一中,开始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按照教育局‘接受教育,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要求,我像海绵遇到水一样不断地吸收着,在这里,我每一天都在感受、思考、收获、进步,每一天都是那么充实和快乐!”谈到在郑州学习的那些日子,哈密八中教师周伟江深情难忘。

    “石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年轻,漂亮,亲切,和蔼。一脸的阳光,一句亲切的‘孩子们’,让我们急于都想靠近她,跟她聊天,向她学习更丰富的知识。仅仅3天时间,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石老师的与众不同。”学生成嘉敏在日记中写下了对支教老师石丽敏的印象。支教教师包乌日娜来到巴里坤一中上课不久,就收到一个叫阿依达娜的哈萨克族女学生递给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包老师,我好喜欢你,你永远是我的好包老师,希望您不要走,一直教我们,好吗?”哈密八中学生李鹏博在支教老师刘哲的博客上留言:哲哥,您是除了我爸之外让我最佩服的人!

    郑州师院附属小学刘素平老师来到哈密九中,发现这是个外来务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许多学生受家庭条件所限,课外阅读书籍严重匮乏。刘老师就向郑师附小五(一)班的学生和家长发出倡议,为哈密八中五(二)班的孩子捐赠书籍。一时间,爱心涌动,一本本、一捆捆图书从郑州寄来,这两个班成为郑哈两地第一个手拉手的班级。六一儿童节来临,在刘素平的努力和影响下,郑州师院附属小学的一(四)班也和哈密九中的一(四)班建立了手拉手联系。不但爱心图书源不断地寄来,郑师附小的一名学生家长还免费为哈密九中五(二)班的62名学生每人量身订做了一套校服。《作文大王》编辑部还邮寄来了300本杂志。豫哈两地的手拉手班级通过书信、网络和博客不断交流。2012年7月,豫哈两地学生共同书写的《六一班过去事》由华南国际出版社正式出版。援疆工作已经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教育行业延伸到全社会。

    人心都是肉长的。支教教师的付出和奉献,哈密的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师生默默地记在心间。河南援疆哈密市指挥部指挥长、哈密瓜市委副书记宋书杰,河南援疆干部、依吾县县委副书郑援越,哈密地区教育工委书记阿瓦汗·阿布都拉等领导对援疆教师给予高度评价:援疆教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重任,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当地师生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不但传授了知识,交流了思想,也为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每批援疆教师一下飞机,地区教育局、哈密市教育局的领导们都到机场迎接,并为他们举办欢迎宴会。每逢国庆、中秋等节日,他们总是和援疆教师共度,让身处异乡的教师们不再孤独。每到瓜果成熟之际,支教教师的办公桌上总会出现哈密瓜、葡萄干或大红枣,那都是维族老师、哈族老师或学生们悄悄送来的。只要听说是支教老师,连食堂里的师傅、街上卖菜的小贩都会给予关照。看到支教老师回学校路远,开三轮车的维族老大爷都会主动免费送上一程。遇到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师生们总是邀请支教教师到家里共度佳节。

    据河南省教育厅首批教育援哈干部、现任哈密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刘林亚介绍,除了师资的支持外,今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市教育局,还向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中小学“班班通”系统20套,并对18所项目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应用培训;向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8500名中小学教师每人免费提供“郑州市基础教育资源库”上网阅读卡一张,以便于及时登录下载相关课件资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笔者在郑州市教育局看到,在“豫疆两地优质课教学资源进教室项目2012年秋季远程直播活动方案”中,为新疆教师上课的,都是市教研室和名校的最优秀的教师。

    为做好新疆老师来郑州的研修学习工作,郑州市教育局和各接收学校都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让他们生活好、学习好。郑州一中、外语学校、外语中学、郑州中学附小为新疆老师准备了舒适的宿舍、公寓。校内不具备住宿条件的57中、8中、郑大一附中、郑师附小克服困难在学校附近的宾馆、酒店为新疆教师租用了房间。各学校都高规格配备相应生活用品,如空调、电视、微波炉、电暖气、厨具、床单被褥和日常洗漱用品等,并开通网线,确保新疆教师实现拎包入住。

    各项目学校充分照顾到新疆老师的生活习惯和民族习惯,保证他们吃得饱、吃得好。郑州中学附小、郑州八中专门为新疆老师请了做饭的师傅,保证每日有牛奶和餐后水果。一些项目学校还为新疆教师办理公交卡,双休日安排车辆为新疆教师服务。

    为确保新疆教师在郑州学习研修效果,各项目学校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实施分组研修和跟踪指导,并根据新疆来豫教师的不同需求,制订了具体的跟岗培训实施方案。为新疆老师安排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教学有特色的各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新疆老师都可以参与。据项目学校的校长介绍,新疆教师学习热情高涨,态度虚心、诚恳。他们紧随指导教师跟岗听课、评课、教研、备课、说课,做好“影子”教师,一些新疆老师已经走上讲台开始展示自己的学习研修成果。

    “条件太好了,收获太大了,太感谢了!”谈到在郑州学习的感受,不少新疆教师充满谢意,恋恋不舍。为了更多地学习郑州的教育经验,哈密十中的王庭权校长把自己当教师的女儿也送到了郑州。据郑州市教育局毛杰局长介绍,目前,郑州市已接收4批共231名新疆教师来郑研修,其中,不少人回去后很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或走上领导岗位。

    嵩岳千年翠,天山万古青。我们相信,豫哈教育的“丝绸之路”会越走越宽,意义深远,前程光明!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