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中)在哈密参加河南省援建“哈密基础教育资源网”开通仪式。 赵彤帆 摄
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中)到哈密看望支教老师
支教老师带来自主快乐的课堂
在哈密地区伊吾县高中任教的郝晨老师为援疆推迟了婚期,想家的时候,他就打开自己的新婚照,看了又看。孙宏伟 摄
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来看望在巴里坤三中支教的教师。 孙宏伟 摄
在“送课到边疆”的活动中,哈密的老师们认真聆听郑州优秀教师为当地学生上公开课。 孙宏伟 摄
(中国教育报 陈 强)从2011年2月至今,河南省郑州市的4批90名教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支教。他们抛家别口,来到万里之遥的异域,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的城乡中小学校园里。他们勇敢面对陌生的环境、思乡的寂寞、饮食的差异和生活的不便,像一滴水融入到师生中。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像天山上的雪莲,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像戈壁上的沙枣,结出丰硕的果实;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架起了民族团结友谊的桥梁……
飞过江河,穿越天山,举目是雪山,正午如酷夏。从中原腹地的郑州来到新疆东部的哈密走访,短短一周的时间里,笔者被援疆教师们的事迹所感动,为他们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而自豪,为豫哈两地共结友谊和共同提高而庆幸,为中央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击掌称道。
谁道相思苦 真情暖人心
“这是我来哈密四中支教的第47天。昨天下午放学了,校园里很安静,在阳台晒衣服的时候,一阵想家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禁不住流下眼泪:这会儿要是在郑州,我该开着车带着爱人上街了。晚上看到街头卖甘蔗的,想着女儿最爱吃,就给在上大学的她打了个电话,女儿说,爸爸,我也想你啊!”焦明山老师动情地说。
“我的儿子今年5岁,昨天在电话里说:‘妈妈,你再坚持一会儿,我们全家就能团圆了……’”说着,来自郑州外国语中学的郝晓霞老师声音哽咽。
“前几天,才10个月大的女儿发烧不退,妻子给我打电话急得直哭。但远隔千里,我除了安慰还能怎样呢?”现在哈密十中支教的李欢老师眼圈红了……
2012年10月15日下午,笔者在哈密召开的第一场援疆教师座谈会,共有14名教师参加。当笔者问到援疆一个多月“最苦的是什么”时,不少教师都讲了“相思之苦”。
“相思涂上墙,孤独寂寞占满房……”这是郑州第一批教育援疆者——郑州市第九中学副校长王幸福刚来时写下的诗句。谁能想到,这个身材魁梧的七尺男儿也有如此的相思柔情。作为郑州市教育援疆前方负责人,王幸福校长入疆已经两年多了。他身系全体援疆教师,常常天山南北地跑,逐个学校地看,关照着每一位老师的思想、生活和工作,中秋节把教师接到家中包饺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哥”。但在妻儿眼中,他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双80多岁的父母,一个卧病在床、连做家务都要请钟点工的妻子,一个写信都说“你的宝贝像根草”的儿子,“表面很强大,其实我很孤独,有时几乎让我扛不住。”王幸福坦诚的倾拆,曾让采访他的两位女记者当场掉泪。
“但与国家援疆大策相比,想起自己肩上头的使命,这点儿个人情感又算了什么!”王幸福说:“有责任生命才有光芒,能来新疆是组织上对我人格的肯定。万里援疆既是安邦立国之策,也是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享大福;和各民族师生一起工作,是结大缘;响应国家号召为边疆做贡献是尽大义!”掷地有声的语句也代表了全体援疆教师的心声。
“素有霄汉志,今日始凌云。莫道阳关无故人,种得桃李满天下,人生何处不是春!”一位支教老师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迈!在地处北疆的巴里坤县,县一中的背后就是白雪皑皑的天山。两名来自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的女老师笑盈盈地对笔者说:“我们是自愿报名来援疆的,怕学校只有一个援疆名额,我俩还明争暗斗过呢。说不想家,那是假话,但这里的领导和老师们太好了,孩子们太可爱了,思乡之情已化作为边疆教书育人的动力!”
初到新疆,除了思乡的深情,便是环境的改变。
支教老师一般住在学校里,而一些学校并不具备居住的条件。一间小房,既是客厅,又兼卧室和厨房。做饭的电磁炉紧挨着床头,炒菜油烟会熏到被褥上;有的房间没水,吃水要到外面提;房间大都没有卫生间,在冬天零下30度的严寒中擦一个澡、上一次厕所也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饮食习惯的不同,使吃饭也成了大问题,个别老师几个月瘦了10斤。水土不服,天气干燥,常让老师们脸上起皮、嘴角长泡、口舌生疮、嗓子干咳,甚至流鼻血。
面对这些困难,哈密接受援疆教师的学校都尽了最大努力帮助解决。
哈密市第九中学原本是一个不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但校领导不想失去接收援疆教师这个宝贵的机会。支教老师们一来,白燕校长就忙着为他们整理住室,买来锅碗瓢勺,安排人搬来冰箱,还不时邀请支教老师到她家做客。听说洗衣机不能用,她又赶快让人买了台新的。哈密十中地处农村,尽管办学条件有限,王庭权校长仍为两名支教师腾出两间新宿舍,添置了电视机,并将宽带网线拉到案头。
郑州市派出教师的学校也给前方教师很大支持。几乎每所派出学校的校长们都到新疆看望过自己的老师,过年过节都忘不了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问候。对前方教师的需求,大都有求必应。
作为援疆教师的坚强后盾,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更是从宏观设计到微观操作,都做到周密布置、精心安排,入情入理,情暖人心。
郑州市承担了河南省教育援疆的主要任务:2011—2015年为新疆哈密地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分十批培训中小学教师630人,每期培训时间为5个月,同时抽调295名中小学优秀教师赴新疆支教,每期时间为5个月。河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郑州市政府有关领导对援疆培训项目非常重视,每次组织的欢迎会、欢送会,都抽出时间参加。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都专程带队赴疆参加援疆项目落成仪式,翻山越岭看望一线支教老师。
毛杰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郑州市教育局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认真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即:一流的项目学校、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工作环境、一流的工作质量)的要求,遴选了郑州市一中、外国语学校、五十七中等27所名校作为援疆项目学校。严格选派支教教师,各学校也都抽调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省、市名师参加支教工作。为确保经费保障到位,截至目前,省财政已为援疆培训项目拨付专项资金637.78万元。郑州市教育局在省援疆工作经费之外,又专门划拨535万余元经费,为每位赴疆支教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拉杆箱等教学和生活用品,并帮助为接收新疆教师项目学校用于对宿舍进行改造、装修和添置相关设施等。
据分管此项工作的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曾昭传介绍,为了使援疆支教教师能安心工作,市教育局建立了激励制度:每年从支教教师中选拔出两名作为郑州市优秀教师表彰对象;在支教期间师德修养良好、任务完成好的,当年被评为郑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在新疆支教期间荣获优质课表彰的,回到郑州后换发郑州市优质课证书。
以上制度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支教老师们的援疆热情。不少人由衷地感叹:“家乡是后盾,真情暖人心!”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