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校园广角 >

邓子新:我就喜欢学生跟我“唱反调”[图](2)

2012-08-13 05:38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1988年我回国后,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那时候经费不多,更困难的是得不到同行的认可。90年代中期,我们得到初步信息,觉得这种现象可能与硫有关,但国际国内都不认可,也得不到资助,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应付同行的质疑,而且每应付一个提出的质疑,总要花上一年半载的实验过程才能解答,论文也发表不了。但我从来没有气馁,得不到经费支持,我就从自己的其他项目“借用”资金,国内做不成的实验,就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从1990年到1999年,我每年都回到英国的约翰·因纳斯中心做一些关键的实验,先将思路想好,到那后就拚命地做三个月,再赶回来做一些,这样才能将工作连续起来。

2000年,我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当时交大给我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启动经费,无疑是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展开的最好催化剂, 原本制约这项研究工作的设备和试剂条件终于得到了大大改观。在这项研究中,很多实质性的进展还是主要得力于这几年交大的重视和支持。

2004年,我的团队在实验中证实了细菌DNA分子中硫元素的存在。2005年,我们在《分子微生物学》期刊上发表题为《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的论文。这是国际上第一次正式认可这个成果,当年也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1987年发现的“不起眼的小现象”,到2005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近20年的厚积薄发,终于磨成一剑。我常用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探索科学就是探索未知,图的是个“新”字,靠的是踏实、勤奋和执着的追求。

文化,服务科研创新

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一个实验室、一个科研团队来说,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文化非常有必要。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提升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推动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

实验室首先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尤其是创新的激情。我感觉现在“80后”、“90后”的同学思想很活跃、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也更喜欢创新,这是他们的优势,但缺点是总体上比较浮躁,很难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那样能沉住气踏踏实实地做进去,也缺乏深入探索的决心和勇气。这可能跟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毕竟时代背景不同,国家地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所有这些客观因素都使得现在的学生与我们求学时的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可是,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无法提前计划的,探索科学就是探索未知,一流的科技人才和闪光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所以,要想学术做得好,必须沉得住气,踏踏实实地做进去,绝对没有捷径,这一点我多次在学生面前强调,并且十分注重这种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的养成。

其次,实验室的文化应是一种互动交往的团队文化,师生之间好的一些方面能够相互影响。从实验室整体来说,大家来自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每个人在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科研灵感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学习别人某一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成就自己。我这个老师,就喜欢学生跟我“唱反调”。在学术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我们会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平等的沟通,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所以在和学生进行学术探讨时,我极少一股脑儿道出自己的观点。相反,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多表达。若有学生提出独到见解,能够驳倒我的观点,我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每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背后,就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此外,人才培养重在过程。我们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发文章。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把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归纳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科学层面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能力。学生自己要学会使自己的工作具备系统性、严谨性,学会设计足够的对照实验,进行严密的分析,能够一环扣一环,最后就像写章回小说一样能够组织出环环紧扣的科学“情节”,也就是所谓的论文。

做科研不能做“追星族”,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这也是我个人十分看重和强调的。科研不能盲目地追风、赶时髦,不能做追星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自己的脑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有板有眼的、扎扎实实地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力求做出学科上真正有影响,有突破的成果;不要把目光仅仅盯住所发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科研的评价,学术界是“有眼睛的”,只要做出好的东西就会被认可,科学家看重但不会机械地去比较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而且,科学就是一座爬不到顶的山,它没有顶峰。科研人员就要在各个不同环节里睁大眼睛去找还没有研究到位的东西,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学者小传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于英国John Innes 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0年始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2003 兼美国康乃尔大学客座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审组成员。《Chemistry & Biology》,《BMC Microbiology》等数十个国内外刊物编辑或编委。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瑞典国王Baudouin奖”等。蝉联2005、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评《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1990年以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