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分层的涵义及现状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阶层结构。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群体之间在客观现实和主观意识的双重制约下其占有社会财富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
(二)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程度一直很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通过户籍管理、粮食供给、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设置,把整个社会成员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社员,城乡差异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在城市范围内,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的存在,知识分子阶层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干部和工人两种社会身份就代表了整个社会成员。在这种单一的所有制和简单的社会阶层结构基础上,除升学、参军外,成员的社会角色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各阶层内部成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状态高度一致,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三大社会阶层内部发生重大分化,在原来的基本阶层之间分化出了大量的新兴阶层。原来简单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演变为多元社会结构,原有的阶层不断离析,一些阶层被逐渐地边缘化,一些阶层走到了社会活动的前台,与此同时,一些过渡性阶层和交叉性阶层又延伸出来,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已无法完整准确地概括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二、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危机
(一)社会分层背景下的校园分层
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正在向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分层引发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两级分化严重;社会中间阶层不成熟;边缘群体和贫穷弱势阶层的存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的敏感群体,生存发展状况必然随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样的形态演变过程中,大学校园社会化愈加明显,校园分层出现,社会分层在校园的延续,正在被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显示,校园分层的层次性比较清晰,表象也很明显:
由于家庭出身不同,学习目的也不同。贫困阶层青少年在学习目的上更看重报答父母、接济家庭,在完成学业时,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进入社会工作,且更关注职业风险度;而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更多考虑的是进一步深造,在选择职业时也更关注社会声望等。
社会分层带来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态度。一般可以总结为消极型、激愤不满型和积极融入社会型。贫困阶层的青少年有的对生活持消极态度;有的激愤不满,认为现实不公;当然更多的青少年是积极地融入社会,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阶层的提升。而富裕阶层的青少年不为经济生活方面担忧,他们看重的更多的是在热情的生活中实现自己。
富学生和穷学生互相看不惯主要发生在低年级。自卑情绪也主要在低年级时表现出来。至于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瞧不起贫困学生的情绪,也主要表现在低年级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加,学生会表现得比较理智,或者不过多表露。
(二)校园分层隐含的问题
大学校园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的基地。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内部必然出现地位分化和重组,这一分化不仅影响了校园生活的和谐及校园工作的有序进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校园分层的现象透视着深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患。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职业观、消费观、爱情观、人际关系、心理变化等的特点和规律产生着深刻影响。
1、社会分层冲击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社会分层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一差距在校园分层中愈加趋势化。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反映在大学生中,渐渐出现三层人群:一是富裕型学生,二是贫困生,三是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在象牙塔内形成了一个“纺锤型”社会。
一方面,社会分层带来了大学生求学观念的变化。少数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安逸,行为个性化明显,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层次的学生社会化程度高,思维和视野都比较独特,生活压力小,生活状态比较轻松。绝大多数中间层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根据社会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求学视角,着力于应用、实用学科的学习,而疏于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的学习,这一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目的和动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山区、农村,由于地区差别和城乡教育的差距,他们在外语、计算机、知识面、综合素质方面本身就比较欠缺,进入高校以后,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很难安心学习,力求把握读研深造的机会,希望用知识来摆脱贫困,这使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理论学习,加剧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学习生活时刻保持紧迫感,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强,但思维相对具有局限性,综合素质相对欠缺,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导致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差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但是少数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其夸张性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他们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间层的学生消费水平适当,能相对合理的安排生活和学习的消费比例,维持稳定的生活开支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一定的教育资源自我提高,没有额外的能力去贪图物欲享乐;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往往是靠亲友筹措、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来维系的,他们的生活压力大,享有的受教育资源如电脑,复读机,书刊等都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2、社会分层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性格、意志力等方面的易感群体,是社会的薄弱群体。在校园贫富差距日益显性化的今天,大学生心态失衡屡见不鲜,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现出张扬、自负、狂妄和浮躁,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则表现出自卑、敏感、抑郁和封闭,对于身处贫困阶层的大学生而言,贫富差距的巨大落差以及经济上的重负,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和事心生恨意,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有的学生心灵扭曲,产生“仇富”心态,有的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个别的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的贫困学生一心想要改变现状,貌似积极进取,但实质上展现出过于极端的个性特征,思维狭隘、隔色,自我意识增强,注意力单一性的集中,而难于交流。这些都是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