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校园广角 >

校园广角:兼职的美丽与哀愁

2012-07-31 17:17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通讯员 魏媛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在相对宽裕的课余时间里做一份兼职工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人生阅历,并得到相应的报酬。兼职的方式很多,在校学生则以时间分配较为灵活的家教和勤工助学等为主。

工作与兴趣的契合

  小柳是文学院2005级学生,他的兼职有两部分内容———网络后台维护和文档资料整理。这两种工作看上去似乎完全“不搭界”,然而他却在其中找到了堪称完美的契合点。“我对电脑程序和系统比较感兴趣,这份兼职让我在做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挣到一些零花钱,真是再好不过了。其实报酬多少无所谓,能够实践自己所学,并且在工作的同时能继续学习更多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也是我做这份工作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由于专业与文字相关,与文字打交道似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除了网络后台维护,他还负责整理一些需要存档的资料。但说起兼职和未来职业选择的联系,小柳把这两者分得很开:“做兼职只是兴趣,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可能还是会去报社或者出版社吧。”他并不否认专业背景对他兼职工作的影响,“我是文科生,虽然做的是程序员的工作,但是又似乎比程序员多一些。我学的一些专业理论中有很多跟大众传播有关,而网络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一种载体,其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对于小柳来说,兼职于他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影响。“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只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

专业领域的先行者

  小李是汉语言文化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5级学生。在兼职方面她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她选择的方式是做家教。但她做的家教有些与众不同,并不是对中学基础知识的单纯重复,而是对加强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帮助———为外国留学生辅导汉语。

  小李解释道:“这跟我的专业有关。对外汉语与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不同的是,它具有专业的特殊性,要教外国人说汉语、写汉字。因此,我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最终的职业选择还是要回归到教师岗位上。”

  汉语言文化学院汇聚了南开园中大部分留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小李他们就有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机会与留学生交流。“我们专业有很多同学给留学生做家教,因为这对于增加我们的实践教学经验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开阔视野,掌握更多跟外国人交流的技巧,迅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是其他兼职工作无法相提并论的。”

  小李认为,做兼职始终只是校园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如果和专业背景紧密贴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实践性较强,有些本来并不明显的知识盲点在教课的时候就凸现出来了,这比机械性的复习要管用得多,与此同时,对于专业的兴趣也就更容易被激发。”

职业选择的新方向

  小张是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3级学生,与小李不同的是,他并没有选择与专业相近或可衔接的工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传媒行业。他在某报社做兼职记者,负责采写一些与校园及大学生相关的专题。“做记者主要就是为了开阔眼界,接触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儿。由于自己还身处校园,所以写一些贴近生活的东西并不难。”

  小张表示,兼职作为在校生提前接触社会的主要途径,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们增加很多那些没有做过兼职的同学无法体会的感受。“我所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对人际交往方面的要求就比较高。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差不多的价格,你凭什么说服别人选择你呢?在作采访的时候我接触了很多的人,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掌握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表达也更加顺畅了。”

  谈起兼职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小张说那就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的方向。“现在就业市场相对饱和,越热门的专业学的人也就越多,参与就业的竞争就相对更为激烈一些。在做记者的过程中我对这个行业也有一定了解,而且我有市场营销的专业背景,思维方式也会不一样,因此在这个行业也算有相对的竞争力。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我也不排除从事传媒行业的可能。”

多劳低酬警示灯

  大学生兼职,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经济困难学生的“专利”。但这些具备较高文化素质、本应具有较强理想主义精神的群体,在用人单位面前,却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对自身权益的淡漠。

  主观上,很多学生既没有身为劳动者的意识,也没有维权的观念和相关知识,即使发生了劳动纠纷,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些学生在生活上并无困难,兼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或锻炼自身能力,所以对于报酬过低并不在意。“做兼职就是为了获取一点经验,就当是为以后的发展作铺垫,能拿点钱就不错了,做兼职和人家全职的待遇肯定有差别。”文学院学生小赵对于兼职的报酬似乎不是特别看重。

  而在客观上,不论面对的是兼职还是就业,找工作俨然成为大学生一种迫切的忧虑,这是精英教育平民化的必然结果。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一大部分急需兼职以维持生活的大学生,不惜以牺牲自身权益为代价来换取工作机会。历史学院学生小王曾供职于某快餐店,“在我兼职的店里有很多都是学生。我们的工资都是两个月一起发的,如果中途辞职那之前的工钱也就没有了,所以只能一直干到发工资那天再辞职。”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岗位是固定的,可是‘僧多粥少’,想干兼职的学生却很多,我不干别人也会干。”

合法权益巧维护

  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勤工助学工作的刘唯真老师表示,学工部勤工助学中心作为学校为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的窗口,一定会把好关,“不是每个用人单位来找我们都会接受,我们首先会进行一轮筛选,看看这个工作到底适不适合学生,比如是否和专业相关、是否能起到锻炼能力的作用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等等。”

  刘唯真老师建议“兼职”学生:对于校外兼职,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要有安全意识,保证自身安全以及合法权益是大前提;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和用人单位接触;到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交中介费之前,一定要反复确认用人单位的确切情况;万一出现劳动纠纷,要积极向劳动部门举报求助。此外,工作之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具体的工作时间、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和方法、劳动条件等,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