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初中学生家长教育观的误区(2)

2012-12-21 08:51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二)片面性、盲目性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信心等)还不成熟,没有树立起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心,学习的积极性和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要求。而不少家长只是依靠学校,不是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想起来催问几句,忙起来不闻不问,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仅把目光盯在考试分数上,如果“分”上不去,埋怨学校没抓好、教师没教好,并片面认为如果没有特殊的途径如另外补课、辅导等,学生是学不好的。因此煞费苦心地请家教、找辅导班或转班转校,不惜花费重金。有的家长花钱是为了了却心事,以免将来受埋怨。一些学生名正言顺、毫不吝惜地花着家里的钱,却是悠哉闲哉地混日子。

  (三)高期望值及其反差

  在目前应试教育条件下,高考起指挥棒的作用。家长焦虑与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不能取胜。家长的焦虑与担心给学生心态增加了焦虑、不安及很大的压力,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据教育专家分析,90年代中学生的特点是:重视个人价值,有个人本位思想、不愿接受传统道德的约束 ,信息吞吐量大,情感饥渴突出,缺少同龄伙伴的友谊,民主要求强烈,金钱物欲的倾向明显,需要磨炼的机会太少等等。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努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集体及他人良好的意识和行为。 因此学校与家庭应该协力做好“塑选”工作,可是目前存在着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或冷漠不上心 ,或迁就放任;有些家长教育引导方法不当,不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