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审美教学_生物论文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14 14:09:53 发布人:yujklj68kfg
【摘要】生物学科审美理念或模式。生物学科的审美教学,要求尽可能地将诸多教学因素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生物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建立在过去“生物学教学要渗透美育”观念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
一、生物学科教学审美的需要和功能
生物学科作为智育类课程定位,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很难真正认同和重视生物学科的审美功能(还有德育功能),从而削弱了生物学科的整体教育效果。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刨造美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人与人及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这些审美联系为生物学的教学审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我们可以从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氛围、情感交流及教师的言谈举止等方面,深入挖掘和创造美的情感、美的形象,从而促使生物学教学显示出应有的审美价值。
生物学教学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生物学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给予学生有益的、直接的、愉悦的心理影响,下面仅谈其中的三个方面。
(一)审美培育功能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一种天然的审美冲动,在他们渴求知识的深处,隐藏着更为强烈的作为深层动力和归宿的审美需要。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感受美和创造美,并非都是生而知之的,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提高。生物学教学可以从自然美、艺术美乃至社会美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生物体的色彩、形态结构、生活习惯等体现出的适应性美、多样性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体现出的生态美、协调美,教师课堂教学的节奏美、仪态美,都能丰富学生的美感,进而促进正确审美意识、审美观点的形成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
生物学教学的审美活动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我国历来就有“美德”之称。“美”与“德”是紧密相连和互为促进的。美是道德的情感基础,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当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物种多样性之美、生物科学之美、科学家人格力量之美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就会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生命、保护物种、热爱科学和刻苦学习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审美认识功能
美育是感性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它更多地偏向于感性和形象思维,但在感性中又积淀着理性。它既有感性认识的直观性,又有理性认识的逻辑性和观念化特性,同时又更多地渗透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因素。所以审美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理性和持久,比理性认识更强烈和直接,也就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和动机。姑且撇开教学艺术等因素不论,生物学科单就其研究对象——生物之美,就比其他许多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认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没有升学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中学生最愿学的学科之一是生物。而生物学科的这种优势,需要通过审美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三)审美愉悦功能
审美能力本身是一种创造能力,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就是凭借直觉和灵感作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的审美,可以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它不仅仅是来自视听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是能引起学生心理结构各层次的活动,包括调动起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得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而亲切,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产生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所以,教学的审美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效果。从脑科学的角度考察,审美愉悦功能就在于促进人脑的整体协同发展,美育与智育的结合有利于左右脑的协同工作,使得左右脑之间几百亿次的神经脉冲形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整合,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审美状态的知识要高于非审美状态知识的记忆速度和保持率,凡是在生物学的观察、操作和理解过程中伴随审美体验的知识,必然在学生的记忆系统中享有优越的地位。
二、生物学科教学的审美构成
与一般教学构成因素不同,审美教学的所有因素需要按美的法则包括逻辑美、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进行审美方向的转化,使原来的非审美状态转化为审美状态,原来的非审美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这种教学因素的审美转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对学生来说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二是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三是将传统的生硬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和谐愉悦的师与生、教与学、学与考的审美关系。
实施审美教育,首要的是师生要善于发现、转化和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生物学教学的审美构成,既有教学内容的因素,也有教学形式的因素,同时还有作为联接内容与形式的物质中介——教学媒体的因素,可以说融合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属性。这些审美因素都遵循简洁、统一、变化、对称、和谐的审美法则。有些审美因素是外显的和直观的,比如生物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教具的视觉美等;另有一些则是内隐的和需要发掘的,比如生物学知识结构的逻辑审美和生物学家的人格审美等。下面图表是对生物学科的审美因素作出的简要而系统的总结:
三、生物学科审美教学的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和谐奇异性策略、多样统一性策略和情感转移性策略。[2]和谐奇异性策略在于通过模仿和创造使生物学教学既和谐又奇异。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的发展遵循:图式→同化→调节→平衡。生物学信息能被“同化”就是“和谐”,不能被“同化”就表现为“奇异”,就需要“调节”(顺应)形成新的图式,使认知进一步发展。多样统一性策略要求将教学对象的整体形象和典型形象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组织得既丰富多彩又简明统一。情感转移性策略则强调美在于使师生间发生情感转移。
(一)教学中的生物美与形象化教学
生物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形象化教学,即通过生物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其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形象的感知,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感官协同活动感知美和形成美的表象;二是形象的储存,表象是以图像和语言的双重编码储存的,教学要注意将形象与语言结合起来,促进表象的概括化和表象向概念思维过渡;三是形象的再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物学语言来激活学生储存的表象,使生物美的抽象与表象统一起来,并能运用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美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生物美的形象会得到升华,自然界和生物体不再是异己的对象,而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进而形成人与生物间的亲和关系,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所以,生物学教学要以具体的、鲜明的和可感知的形象来反映大自然和生物体的真和善,使师生在直觉中把握和体会形象的意蕴之美,使审美趣味与审美对象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的科学美与启发式教学
文艺复兴运动使古希腊的科学美学思想在欧洲复活,唤醒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这种美学思想,相信自然界是按照美学法则来设计的。因此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以科学美学作为追求目标,这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也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
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向导的,比如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它不仅科学地阐释了复杂的生命现象,而且将人类的思想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每一次生物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都饱含着科学家们求真求实、百折不挠的人格美和科学发现过程的思维美、哲理美。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映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
科学美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具魅力但又最具隐蔽性的审美因素,需要教师和学生认真体会和发掘。要使学习过程既有智育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包括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启”显示了教师内心的审美动机,“发”则显示了学生的愤悱状态美。愤悱状态的生物学知识比平铺直叙的生物学知识更具审美价值,教师必须善于制造悬念、矛盾和设置思维路标,让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和释疑。与以往教材不同,现行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鸟纲》一章的引言是这样写的:“鸟为什么能飞?也许您会回答,因为鸟有翅膀,那么在人的双臂上缚上人工的翅膀,人能不能像鸟一样飞翔呢”,这种简洁的启发式导入就颇具审美价值。再如,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第二部分讲生物体生命活动本质;第三部分讲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基本上遵循了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生态水平的逻辑层次。又如,新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增加了螺旋型的知识结构,“初中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高中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以及“高中生物:第一章细胞分裂→第二章减数分裂→第三章遗传与变异规律”等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和领会教材的这种结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美内在逻辑的审美教学。
(三)教学中的形式美、语言美与情感化教学
生物学科审美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精神体验来进行。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内心活动,包括情感和理智两部分。它往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情感是审美教学的主旋律,把具体的审美感知对象诉诸于审美情感,师生才会在热烈的气氛交融中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艺术是教师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创造活动,反映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表现为教学形式的艺术美、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艺术与美的教学情感相生相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要坚持教和学的创造性,建立有张有弛、新颖和谐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相交融。将科学相声、生物角色表演、知识抢答等形式引入课堂,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的“临境入兴—动情晓理—深入钻研”等教学结构,都是体现情感化教学的形式美。在教学语言上,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和符合语法规则,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生物学教学语言要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带感情地):“当一束阳光穿过寒冷而黑暗的天空,到达地球,照射在一片绿叶上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奇迹便发生了!”(紧接着板书:光合作用)。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虽然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大喜大悲,但同样要做到有喜有忧、情理交融,使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学科审美教学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其要旨是用审美法则来改进和转化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内容与形式,视生物学科的全部学习为一种审美活动,而且这个改进和转化过程是主动的、全面的和深层次的。这一点明显地区别于以前的浅层次的“生物学科美育渗透”观。
注:
[1]赵伶俐.“八五”规划课题.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R),“九五”规划课题.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R).
[2]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3,255.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