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惠刚做了多年的高校招生工作,对家长、学生的需求最了解不过。“在以前的招生咨询会时代,家长、学生在规模浩大的咨询会现场一家家地看,目的性不明确,抱了一大堆的宣传资料,最后也不知道选择哪个学校,事实上,在选择高校这件事情上,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准确和及时。与热线电话和招生咨询会相比,新媒体方便、交流迅速、信息量大,又能自动更新,是第一时间发布招生信息的重要手段。”
刚参加完高考的北京市海淀区学生强涛(化名)告诉记者:“在我心仪高校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微博上,几乎可以看到我想知道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届录取分数线、专业介绍、学校社团活动等。有了这些信息,我基本不用大老远跑去参加学校的招生咨询会和校园开放日。而且,热线电话打通的几率可不高,但要是通过微信、微博提问,基本都能得到准确、快速的回复。”
“对于还需要进一步咨询交流的学生,微博、微信也是很好的平台。”负责陕西师大招办微博、微信的老师秦文静表示。“对于‘多少分可以报考’、‘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原则是什么’、‘投档后学校的专业安排方法’、‘投档后什么情况会退档’等考生提得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会将其置顶供考生参阅,但是由于考生们问的角度不同,各省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于集中的问题,考生仍然会问,我们也会根据其个人情况一一答复,一般在高考结束后至高考志愿填报结束的半个多月内,平均每天要回答200余人次的问题。”秦文静说。
另外,对学生来说,高校微博、微信一改以前高校招生宣传单一、固定的模式,用活泼亲切的话语代替了冷冰冰的招生简章,使得咨询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一元五两个好吃到流泪的桃李煎蛋,不抢吃不上的紫荆热干面,大牌口味亲民价格的学七麻辣香锅,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万人食堂卤猪蹄,绝对销魂的十四食堂水煮肉片……爱思想,也爱美食。”
“明天这个日子,你懂的——就是要传说中的马到成功!童鞋们,悄无声息滴干掉这场考试吧!”
“山政学姐等你来!”
……
或者美食,或者小清新,或者卖萌,高校招办的宣传语正在通过网络尽其所能地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强涛说:“那些原本感觉高高在上的名校,变得鲜活而又可爱,上大学对我们来说,变为了一种期待。”
在进一步的咨询和交流过程中,高校也更加人性化。“大家都是过来人,将心比心最能了解考生的压力和疑惑。”游畅说,“90后的高中生,他可能会问出很多你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报名表需要贴照片,但学生很可能会放一张俯角拍下来的个性大头贴。你得给他解释。”
微博、微信的各项功能又为学生录取后尽早融入校园提供了准备。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实现关注该校官方微信账号后,新生可以收到包括校内导航、院系介绍、衣、食、住、行、学等入学指南信息,还可以向华科大官方微信账号发送姓名和准考证号,查询学号、辅导员联系方式、所在班级、班级其他成员、室友等详尽信息,并可与新同学通过班级微信聊天室提前认识。
对于高校而言,微博、微信的开设也为其带来了诸多好处。
在惠刚看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给了陕西师范大学一个良好的展现校园文化和生活氛围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家长能够认识真实、全面的陕西师大,拉近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也增加了亲和力。
于涵说:“新媒体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它的使用,使招生工作不再是一对一的咨询,信息的传播更快也更广,完全突破了地域阻碍,在线咨询也极大地降低了招生教师亲赴现场的成本。另外,以往招生咨询中有许多重复的工作,同一个问题有时候需要反复不停地对不同的人回答,现在,考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系统集中推送。这些都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传统咨询方式无法达到的境界。”
秦文静表示,今年陕西师大将在线咨询升级为自动咨询,针对考生关心的问题设置了问题库,问题库涉及高考录取、新生入学、学校概况等共计300个问题,考生只要输入关键词,软件就会提示相关问题,考生点击查看答案即可,这项功能大大减轻了招办老师的咨询任务。
新媒体的使用,大大增加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曾指出,从媒介受众传播理论角度看,粉丝达到10人的微博相当于一块黑板报,达到1万人相当于一本杂志,达到10万人相当于一份报纸。从许多高校招办的微博粉丝数和微信订阅人数来看,已经相当于办了多份杂志甚至一份报纸了。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