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思想的释放 常识的回归
“如果是我们的学生来写江西的题目,大部分都得傻眼。”石家庄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艾华直言不讳。
江西卷的作文题目是“探究”,材料中说:“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学本来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面前,要改变过去的学习传统很难。”王艾华告诉记者,在教学改革方面,河北还需要加快步伐。
江西卷作文题目让学生思考“探究”究竟是乐趣还是流于了形式,这本身就构成了探究,也算是对教育方式的一次反思。
探究,意味着质疑、批判,意味着个性思想的释放,也意味着常识的回归。可喜的是,在今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尝试和努力。
更明显的改变是体裁的开放。今年的北京作文题在大作文之外,还考查学生150字“微作文”,并在“微作文”中打破了诗歌禁忌,特别注明可写诗歌。
对此,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表示认同。“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发扬光大,不能在这一代断档了。另外,高考作文应该鼓励个性化写作,是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展示,而不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模板变种。”
而今年高考作文的新变化,既让人们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思想取向,同时也在提醒社会各方面及早准备,将语文教育的回归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