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开放与思辨性
竞争与合作、规则与创新、遵守规则……记者采访发现,不同的考生对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可以从材料中引申出各种角度加以论述,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孙夫振认为。
“估计会有超过90%的考生,从肯定选手的做法入手,而且选择论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是这样写不会得高分。”宋宏雄认为,此题最好的角度就是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入手。“创新是当前社会各个领域一直提倡的,也是我们当前的学生所欠缺的。”
宋宏雄说,也有少数考生会选择从否定选手的角度入手。“因为比赛中选手利用了规则,或者说是钻了规则的空子,打了擦边球。如果在生活中人人都去效仿这种做法,将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宋宏雄认为,作文试题指出:裁判有争议,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出题人给否定的立意留有了空间。
“不论肯定或否定,还是既肯定又否定,都不会跑题,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试题的开放性。”王艾华告诉记者。
邯郸一中高三语文学科负责人李哲峰则认为,真正的开放性题目应给予考生充分的思辨空间。“一个作文题过分贴近生活,可能会使学生耽溺于感性,进而使其思维缺乏逻辑性、严密性,思考问题没有深度。相反,若是一味追求理性思考,又会使学生走向一个言之无物的死胡同。”
“能够找到感性与理性的契合点,做到既能激发生活体验,又能点燃思想火花、引发人生哲理的话题无疑是最成功的。”李哲峰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卷一这一题目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这一观点得到了王艾华的认同。“首先,该命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其次,该命题又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规则’本身是个传统作文话题,而‘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则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意味。”
既不能对“规则”全然否定,又不能一概肯定,要区别对待,需要考生仔细斟酌,拿捏到位——几位点评教师不约而同地认为,试题也由此具备了良好的区分度。
有趣的是,虽然广东卷作文题激起了大多数人的怀旧共鸣,但也有一些网友对其思辨性提出了质疑。
“题目本身就包含价值判断——以前是喜新厌旧,现在是喜旧厌新。”有网友对广东作文题“吐槽”,“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也有点太概念化了。”对于这一看法,夏文梅表示“不难理解”。“出题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自由,不要在潜意识里给出一个限制。”
“整体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更加注重给予学生思维空间,许多题目都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夏文梅举例,如浙江的“门与路”、山东的“开窗问题”等。“这类问题没有对与错,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王艾华十分欣赏上海作文题“沙漠与自由”,在她看来,这类题目力图引导考生直面“自由”、“限制”、“选择”、“自我与世界”等既是思辨的、更是人生的命题,启发学生在高考结束、步入人生另一个崭新阶段时,去更多地思考人生与未来。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