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高校向职教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多年,有一个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这种矛盾更多时会在单位招聘时集中体现,即用人单位称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而事实上,这些年各高校一直在扩招,在专业和课程方面也在根据市场进行调整,一些高校对此投放的师资力量和资金也很庞大。可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针对这一情况,鲁昕称,要全面解决市场与学校之间的供需差距,下一步,教育部将要做一项更加庞大的工作,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如果这项工作得到全面实施,那么就会有近一半的学校要强化专业教育,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进行对接。此外,鲁昕还介绍,已经成立了一个联盟,加入这个联盟的学校已有150多所,这些院校将会配合教育部的工作进行转型和改革。
林文表示,学校加入联盟,配合转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则的制定依赖各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它的成败也决定于各学校的支持力量。比如专业怎么强化,怎么设置?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怎么进行?这都需要花大力气做,否则不会起到太大功效。
林文介绍,在一些欧洲国家,社会企业最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个方向需要人才的数量,以及哪些专业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都有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会反馈到学校,学校再根据数据做出应对。那么,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力求招生与市场需求一致。
不过,林文同时也表示,也不能一概全部按市场趋势走,“今年这个专业好就多招,明年那个专业不好就少招,这对学校稳定教学质量也没有好处。”
师资与收入
对于“高考双轨制”,郑州一位教育人士认为,在双轨制实施后,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与这项转型的学校所设专业和课程会差不多,因为都是按市场目前最热门的专业来设置课程,“会有课程雷同,一股风的情况出现。”这位人士说,如果所有学校课程都差不多,那么办这么多学校的意义就不大。
另一个问题是增加了专业,授课老师从哪里来?“双师型”教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林文称,如果按教育部的规划实施,高校将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但我国现实的情况是,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育队伍本身动手能力就不强,怎么指望他们能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