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班:那些闪亮的日子
“今天非常高兴我们在这里聚会,为的是欢迎著名作家余华作为驻校作家返校来讲学、研究和创作。我家离这很近,就在校园里。今天从家里过来,我感到一种春天的气息,因为树都绿了,太阳是这样温暖,特别是看到那些树——那些树是我半个多世纪前入学的时候,也就是1955年我们亲手栽种的,现在都成长为参天大树。今天见到余华,我不再用我在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教室里给他们讲课时那种眼光看他,我觉得他也成长了,也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为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在余华驻校仪式举行的日子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庆炳教授虽已年近八旬,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特地把自己收藏的余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带到了现场。
童庆炳教授所提到的鲁迅文学院,是指1988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也是唯一一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当时,中国文学创作百废待兴,文学领域新人辈出。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在中国作协支持下,在大学本科阶段创办了作家班。然而,这难以满足青年作家学者化需求,于是北京师范大学向国家教委提出了试办在职人员“文艺学·文学创作”委托研究生班的申请,并很快获得了批准。经过近两个月的作品审查和两位以上专家的推荐,研究生班录取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刘毅然、严歌苓、毕淑敏、洪峰等近40名青年作家,童庆炳教授正是这个研究生班的班导师。
据介绍,由于这个班的教师均为首都高校和研究单位学有专长的教授和研究员,他们认真负责、高质量的课程讲授,为这批青年作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这个班根据学员都有相当丰富创作经验的实际,采用了拜师带徒和举办学员作品研讨会等教学方式。加上一批思想活跃、创作力旺盛的青年作家聚在一起的交流切磋、互相激发,两年半后,在毕业之际,他们有了丰硕的收获。除了完成14门的学位课程和专题选修课程、修满30分以上的学分外,他们在校期间作品创作和发表的数量是相当惊人和喜人的,在全国各种文学期刊上,他们的名字频繁显著地出现。莫言、余华和迟子建等人的作品在国内影响很大,摘得了众多文学奖项,更是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梦想。不仅如此,他们的世界性影响也显现出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他们的创作。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收获。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这所深具人文传统的百年老校而言,这个班则不仅仅是传承传统的锦上添花之作,更是一所大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的文学传承和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独特贡献这一庄严使命的承载。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