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去“行政化”的讨论,一度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从大学角度来说,并不等于不要行政部门,而是减少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干预,淡化“官本位”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政府简政放权的提法,再次让我们对减少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和具体管理,让大学自主办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此,记者对话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听他讲述,大学教育改革应从淡化“官本位”思维开始。
记者:请您讲讲在大学淡化“官本位”思维的必要性。
郭大成:一方面,政府行政部门对大学的过度行政干预很容易造成政府行政权力自我不断膨胀,部门利益不断扩大,大学苦于为各类指标奔波,甚至会因此而造假,各类泡沫会越来越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也会遭到侵蚀。
另一方面,大学泛行政化很容易抑制甚至扼杀学术生产力,加剧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这种风气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也与大学独立、自治的改革方向相悖,最终会让大学失去生命活力与学术创造力。
记者:您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该如何简政放权?大学又该如何淡化“官本位”思维?
郭大成:我很赞成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说法,他认为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因此,大学的去行政化也应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考虑,并且在制度设计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转变。
从政府角度来说,要减少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和具体管理,“要管住自己闲不住的手”,简政放权,让大学自主办学,从行政干预向宏观管理和服务转变,着重从把方向、管投入、抓班子、重服务入手。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