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根叔其他的很多遗憾,可能很多大学校长并不一定能够感知,或者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与这些遗憾相关的问题,涉及了大学建设中的另外一翼,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毕竟不是纯粹的技术研究所,或技工培训机构,大学应当是全社会的精神高地,社会应该能够在智慧、精神、价值等诸多层面从大学这里汲取到能量。大学又是育人的场所,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也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生活趣味。
但正如根叔的诸多遗憾所反映出来的那样,这些大学应该做的事、应该具备的价值和精神,其现实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物质淹没了精神,浮躁代替了冷静,功利驱赶了责任。一些大学正朝着企业化的方向急速坠落。
这是根叔的清醒之处、可贵之处,亦是可悲之处。可悲在于有心而无力,很多事情不是一个大学校长能改变的。根叔希望大学生“既要知道革命先贤辉煌而悲壮的历程,也要了解我们自己历史上的错误、丑陋、耻辱等等”。但大学历史课应该讲什么,却又不是他能决定的。根叔希望师生能够“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义”,但或许他的苦口婆心的教诲,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我也曾希望我们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不要被淹没和遮蔽,也曾想过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然而,作为校长的我却胆怯了。如今只能徒有遗憾了!”
根叔的对手,有高深莫测的传统意识,有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也包括他想提升和帮助的师生。当然,诸多对手当中,也包括他自己,“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
但根叔毕竟看到了,说出来了,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他值得尊重的地方。莫以善小而不为,根叔的所言所行,正是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社会的希望所在。 (周云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来源《羊城晚报》,有删节)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